第二百一十七章 長腳的界碑石(1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574 字 11個月前

大宋西北邊州從河東路的靜寧軍到永興軍路的綏德軍,一路向西凡是與黨項交界的邊州這兩年就沒有安寧的。

就在廟堂之高的官老爺們並不明白邊州百姓的疾苦時,黨項人卻在不斷的騷擾入侵,甚至是誘騙當地百姓歸附大夏國。

朝堂上大宋與西夏之間的邊界涇渭分明,邊州所屬也是一清二楚,可對於當地百姓來說卻完全不是一回事。

曾經的黨項本屬於大宋的一部分,從李繼遷開始到李德明,再到李元昊稱帝之前,黨項的土地,百姓在法禮上皆為大宋所有,所以兩邊的關係無論朝堂上多麼緊張,在私底下卻還在互通。

尤其是在邊界之地的百姓,有些黨項人進入大宋境內耕作,放牧,而有些漢人也進入了黨項境內耕作,買賣,甚至從事手工業,雙方之間的民間交流不可謂不多。

朝堂上的決定在百姓看來不過是一紙文書的事,和他們又沒多少關係,直到李元昊建國稱帝後,漢家百姓這才反應過來,不過也隻是在私底下鄙夷這蠻族居然敢挑釁漢家的威儀,天子必定揮戈西征,讓其知曉國朝的厲害。

沒錯,在這個時候還有許多漢家百姓留在黨項境內,在他們看來李元昊不過是大宋諸多叛逆之一,和當年川陝四路的王小波造反沒有多少區彆。

但也有些聰明人開始舉家搬遷,回歸宋土,隻不過想要回去卻是千難萬阻,西夏並不願放漢家百姓離開,對於黨項來說人口一直是重要所在,無論黨項人還是漢人,隻要在大夏國的領土上就是大夏國的子民,來可以,走卻不行!

另一邊大宋的州府衙門自然也會限製黨項人的離開,更不會允許漢家百姓前往西夏,他們想儘辦法將身在西夏土地的漢家百姓給接回來。

有些村落都是整村,整村的漢家百姓,若是不遷回來這不光是大宋的損失,更是要被上官斥責,被朝廷嚴懲。

雙方之間在百姓遷徙上暗中角力,威逼利誘各種手段儘出,但卻沒有一方敢於衝著百姓揮刀,因為一旦動刀性質就變了,你能殺這個村子,那下一個村子呢?

在百姓認知中最樸素的道理便是留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中,有地能種,有糧食可收,夏秋交稅,性命無憂。

就算是黨項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會輕易向百姓動刀,隻是威脅的態度卻要強硬的多,甚至放出話去,明年便要再度南下,若在黨項境內自然平安無事,若遷回大宋邊州,那可就說不準了……

這樣的威脅很有效,以至於一部分漢家百姓不敢返回宋土,還真是,隻聽聞黨項人南下侵襲,還極少見宋人北上黨項之地的。

但除了一個地方例外,甘涼之地!

彆的地方百姓都是想辦法往內地遷徙,距離邊州越遠越好,可秦鳳路卻是個例外,準確來說是甘州與涼州乃是個例外。….不光四周的漢家百姓往那裡彙聚,就連黨項人也在爭相歸附,不是西夏的吸引力不夠,實在是甘涼給的太多。

彆的州府都需要交納夏秋兩稅,而甘涼隻需要繳納秋稅便好,有時還會因各種原因免去這僅剩的稅收,入城,出城皆不需交出入之稅,商賈販賣貨物隻是十稅其一,所有舉措無論是對漢家百姓還是對其他外族百姓皆是一視同仁,並且甘涼二州的商業繁盛,你在這裡幾乎能買到任何想要的貨物,小到生活所需,大到貨物交易,等等一切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