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許多事在孫複看來不可思議,但在河西百姓甚至是經常往來於河西的商賈、旅人眼中卻是那麼的稀疏平常。
因為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是一點一滴的。
不會有人因街麵上出現了三輪車或是兩輪車而驚訝,人們用這些車拉貨或是出行,並且認為理所應當,可這一切在孫複眼中卻是那麼的新奇。
河西的兩輪車並非是全鐵結構,這樣一來成本太高,葉安隻是讓自己的設計理念流入到大學中,繼而被學生們設計出原型車來。
隻要有了原型,很快就會被市場抓住商機,繼而出現符合這個時代所需的車輛。
至於格物學的發展倒是不成問題,畢竟包括涼州大學在內的所有河西大學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
什麼是科學?
科學就是人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學科,雖然有很多科目,但探索世界的主題是不變的,人們通過觀察,研究來探索世界,於是物理,化學,農學,醫學等等應運而生。
這還僅僅是開始,現在的涼州大學已經出現了些稀奇古怪的科目,比如專門研究藥材而不是醫術的藥理學,研究邏輯辯論這一塊的思辨學,甚至一些連葉安都沒聽過但卻極有現實意義的榫卯學!
很難想像榫卯結構會被單獨設立為一科,但看著千變萬化以及各種材質的榫卯,你又會不得不讚歎古代匠人的天才智慧。
當初葉安與秦慕慕種下的果子已經在河西茁壯成長,樹乾雖然還很細弱,但生命卻極度頑強。
因為格物不是研究高高在上的“道”,而是在求證人們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這些東西輻射到了河西的各行各業,也輻射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於是格物之學便成了能給百姓帶來好處和幸福的實用之學。
也正因如此,孫複所看到的河西才讓他覺著有說不出,道不明的怪異。
他與來自家鄉的年輕商賈接觸後,又同邊上工廠的職工聊了很多,他發現,這些工人比農人更加注重對知識的渴望。
因為他們他們要想獲得提拔,就必須有過硬的手藝,而手藝這東西與知識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知識很多時候就是前人的經驗,亦或是自己在做工時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些東西的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一個工廠要想運行妥當,熟練的工人必不可少,工廠的東家也願意挑選那些有才能的人做管事,願意挑選那些有手藝的人做“大工”。
尤其是在打聽過這些工人的工錢後,孫複便更加肯定他們學習格物知識是自發的,積極的,因為都是工人,職位的不同,種類的不同,甚至是知識的不同所得到的工錢都是大不相同。
而製定這一標準的不是工廠,也不是官府,而是河西的官營局!
官營局乃是河西所有官營工廠的管理所在,後來民間工廠出現後,官營局的規矩就被各個民間工廠所學去。
隻是條件,待遇各不相同,工人與東家之間的矛盾也不少,幾次將官司打到官府,於是乎,官府便乘此機會規定,所有的民營工廠必須與官營工廠一樣的製度,唯一不同的是民營工廠因為規模,利潤的不同,開出的月薪工錢也不相同,但必須達到河西大政府定下的最低底線。
孫複知曉這意味著什麼,隻要是能進工廠做工的人,就能在這涼州城中生存下去,甚至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
農人,商人以及工人都見識過了,那也就該去看看涼州府的讀書人,也就是百姓們口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