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穩定民心(1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670 字 11個月前

大宋與遼朝都在觀察西夏的局勢,無數的消息在傳回河西的同時也會傳入遼朝和大宋,這隻是時間的問題。

但讓兩國都沒想到的是,河西居然在攻陷興慶府後便開始收縮,隻是派出武威軍追擊李元昊的主力,而葉安親自坐鎮興慶府。

但凡是個懂得軍國之道的人都知他這是要乾嘛,這是在穩定西夏的民心,以河西官員的效率和速度,應該會很快把西夏的土地和百姓變為河西的百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此乃亙古不變的道理。

就算黨項人不服河西的統治,但在眼下這個寒冷的時節重要活命才是,而此時大量禦寒的衣物,充饑的糧食都在往西夏運送。

一車車的土豆,一車車的地瓜成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沒人會在這時候挑三揀四,隻要能撐過這個冬天,那就比什麼都強!

葉安並不急著擴大戰果,而是要斬斷李元昊的根基,他的根基在哪?當然在黨項的土地,黨項的人身上,隻要能把這裡的民心收歸河西,那李元昊就像一個失去氧氣瓶的潛水者,很快便會溺亡在無儘的大海之中。

追擊李元昊和他手中的精銳隻是時間問題,武威軍的作用便是不給他喘息的機會,眼下更重要的是對河套地區進行掌控。

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份援助計劃,更不是把糧食與禦寒衣物送到黨項人手中就行的事情,而是需要開動河西強大的輿論宣傳機器,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改變。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所以葉安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河套地區,而不是容易被李元昊所挑唆,吸引的黨項聚居地。

遼朝和大宋都不明白葉安的所作所為,他們認為葉安是在休養生息,是窮寇莫追的政策,但事實上他卻是在穩定大局。

所謂的大局很簡單,就是親自出門,在眾多黨項人麵前表現出河西的擔當以及他這位“西北王”的胸懷。

他可以毫不猶豫的站在興慶府的街麵上,可以麵對所有黨項人憤恨的眼神,甚至可以躲過孩童人來的石塊,但他一定要出現,一定要認真的,坦誠的,真誠的向黨項人表達善意。

造勢,勢在必行,將一塊糕餅遞給期待已久的黨項孩子,然後看向他的父母和聲道:“河西官府發放糧食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去用勞力來換,我河西不求你們一心歸順,但人終究要自食其力不是?無論是誰入主興慶府,你們被誰所統治,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所以現在開始你們便去找夥計做吧!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的糧食吃起來也踏實!”

年輕的黨項夫婦愣愣的看著眼前的並不算凶惡的“魔將”,這話雖然聽著不錯,可誰知是不是他的陷阱?

但很快便有人去往招聘之地嘗試了,並且在勞作後得到了應得的糧食,隻有這些貨真價實的糧食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真實。

一個,倆個,十個,百個,越來越多的黨項人參與到興慶府王城的重建之中,河西的大軍可不是用來修繕城防的,而是要作為監軍,或者是救火隊,隨時鎮壓可能出現的暴動。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且真實,人總是要活命的,誰不吃飯,誰不需要禦寒的衣物?隻要用勞力能換到的東西,就是黨項人最期待的東西。

慢慢的他們都開始為河西做事,葉安的準則就是這樣,河西不需要閒人,一旦他們這些馬背上生活的人習慣了按勞取酬的生活,在讓他們回到原先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切實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