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四)(2 / 2)

——《新語?本行篇》

1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麵,相生相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1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13、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

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19、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所染》

正確地選擇自己的朋友,“近賢人,遠小人”,隻有這樣才會受到好的熏陶,否則隻能得到壞的影響。

20、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墨子》

現實中,有人往往為謙卑的躬腰而感動,為精美的誘餌而動心。生活的,愛情的,事業的,在私欲麵前,我們會少了判斷力,及而沒有了自我。

21、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墨子》

有德之君不誇耀自己德行的高遠,這樣才能做眾人的領袖。

22、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名譽不是一時的成就,而是平時的言行才成就長久的名譽,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去進行約束。

23、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2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季春紀?儘數》

不斷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進。

30、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離俗覽?聚難》

人無完人,選賢舉能應該求其大善,而不應該責其小過。人們要全麵地去看待事物,不因小失大,不要吹毛求疵。儒家的生死觀: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

人雖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有限之個體,但卻能通過道德學問之修養(修道進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體現“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