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是十月份了,天氣有些寒冷,張孝武特地多穿了一些衣服趕往鑄造海船的滄海縣,海船鑄造的船塢便是滄海縣呂家鎮,也是海防營的駐地。海防營雖然被提升為了海軍,但對外名稱還是叫做海防營。海防營統帥金盛先請張孝武檢閱了軍隊,看著兵強馬壯上百艘戰艦的海防營,張孝武大感欣慰,但同時也覺得這海防營的戰船是不是小了一些。
金盛說:“如今海防營的船已經比過去大了三倍不止,以前隻有一百石的船,如今五百石船便有五艘,一千石的船也有兩艘。咱們現在不是有錢了嘛,否則按照以前的樣子,咱們海防營連海盜都追不上——便是追上了,也打不過。”
聖漢有規定,五百石船不得出海,這就導致了整個沿海地區最大的船是官府海運糧食的三百石船,而這種船也是壞一艘少一艘。在張孝武大力扶持下,這幾年工匠們甚至製造出了五百石船和一千石船。正是因為有了造船經驗,工匠們才敢提張孝武製造這三千石的海龍號,隻是不知是否成功,尚未下水。
張孝武在檢閱了海防營之後,便前往船塢看望這艘三千石的海船,當走進船塢所在的山坳之後,一座龐然大物赫然聳立在眾人麵前,眾人大吃一驚。張孝武目測海龍號高度達到八米,從下向上看去,仿佛一座城池一般。
“這……這就是海龍號?”張孝武隻是粗略的看過圖紙,可真正看到海船的時候,還是被嚇了一跳。這船雖然比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小了許多,可在如今的人們眼中看來,它依舊是龐然大物。據說鄭和寶船長一百五十米,寬六十二米,九個桅杆十二張帆,按照聖漢的載重計算,可載重四萬石。而海龍號隻有二十米長,七米寬,載重三千石,在鄭和寶船麵前,甚至不如人家的補給艦,據說鄭和船隊的補給艦是八千石。
當然,聖漢實行海禁三百年,如今想要一躍成為造船強國並不現實,張孝武也沒有想一口吃個胖子,他隻不過是想造一艘船可去扶桑尋找神女果樹罷了。至於這三千石的海船,張孝武認為已經足夠了。
船塢督造英貴立即向張孝武介紹了這艘船的一切,包括各種尺寸與重量,還包括人員與操作,海龍號是北方船師們精心設計了三個月並用一年時間才建成的第一代三千石以上的海船,但在建造這艘海船的時候,他們的靈感迸發,已經開始設計五千石海船和八千石海船。
“大元帥,給我三年時間,我給你製造出八千石的海船,那才是真正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船隻。”英貴激動地說,作為一個船匠,英貴這輩子也沒想過竟然被天下兵馬大元帥招募,並負責製造海船,成為海防營督造。從一個普通工匠一躍成為正五品朝廷命官,英貴決定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造船行業了。
張孝武點了點頭表示鼓勵,隨後笑說:“英大人,你知道扶桑人朝貢的船隻多大嗎?”
英貴肯定道:“扶桑人的海船隻有四百石,屬下見過,還坐過。朝貢的扶桑人駕駛船隻的技術,遠超我等中原人,不得不說,這扶桑人是天生的水手。”張孝武驚訝起來,難道小小的扶桑人,駕駛船隻的技術超過聖漢人?英貴說扶桑是上千個島嶼組成的國家,以至於扶桑人幾乎人人都是遊泳好手駕駛船隻的水手,反倒是聖漢帝國禁海多年,百姓連出海打漁都小心翼翼,哪裡會培養水手,此消彼長之下,漢人自然不如扶桑人會開船。
“便是如今的海防營中,還雇用了不少扶桑水手。”金盛也在一旁說。
張孝武搖了搖頭,看來海禁果然害人不淺啊,造船術失傳不說,連開船的人才都斷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