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何以治災民?(1 / 2)

眾貢生都坐到了身邊案桌上,這些案桌之前早已經由禮部官員準備好了。

至於策論題早就在幾日前,弘治皇帝已經想好了交由內閣。

通常情況下,內閣也會梳擬幾道題宮主考官皇帝陛下參考,但是最終如何還是看皇帝本人。

內閣在收到皇帝的試題後,直接會組織一批翰林官員來組成臨時的考務機構。

通常由內閣首輔來牽頭,這也是為何由劉健來宣布考試開始的原因。

張信翻開了眼前案桌上的試卷,隻見案卷上寫著五個字何以治災民?

按理來說,策論題通常都是與當下的一些情況有關,比如說哪裡的異象,哪裡的軍務?

亦或者是一些虛頭巴腦的如何治理國家這種。

很顯然,都不是!

要是陳子玉在這裡的話,看到這個題目一定能猜測出保定府的饑荒問題絕對嚴重了些,要不然弘治皇帝絕不會出這樣的一個題目。

張信深吸一口氣,這些對於他來說似乎並不是難事,畢竟在西郊作坊接觸最多的便是這些因為災情流離失所的百姓。

對於普通的災民來說,有一口吃的,有衣服避體他們就心滿意足。

西郊作坊的那些個流民之所以將陳子玉和太子視為再生父母也是因為如此。

陳子玉不僅提供他們吃喝,還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謀生之所。

靠著自己的一膀子力氣,就足以養活妻兒,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天大的喜事。

西郊作坊的百姓,乾起活來無不賣力,都覺得東家給自己這麼的環境,若是再偷懶磨洋工,豈不是對不起東家的付出?

做人要有良心,若是沒良心,那和畜生何異?

張信在西郊作坊待了很久,流民的淳樸深深的打動著他。

往日那些官府對待流民都是一貫之的驅離,沒有人在乎他們的生死。

然而,大明的根基不就是有這些一個個的有血有肉的百姓組成的嗎?

若是有的選擇,誰又願意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自古以來,官員隻談教化,仿佛隻要學習了孔孟之道,就能解決這天底下的一切事情。

殊不知,孔孟之道乃是陽春白雪,根本無法讓人填飽肚子?

書中沒有寫如何的種地,書中也沒有寫如何的解決吃飯問題!

孔孟那隻是讀書人的孔孟,與百姓何乾?

想到這,張信心中便有了腹稿,於是提筆開始寫了起來。

王守仁看到題目後,也稍稍鎮定了一些。

他本身就是務實主義者,放下書本後,常常走在鄉間與老農交談。

百姓們的想法,他也頗為清楚。

更何況,這些日子二人閒暇之時,張信也會帶著他去西郊作坊走走。

越是了解的深入,他越是對陳子玉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才是知行合一!

知百姓之所苦,行百姓之所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