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很快就端上桌,薑瑤默默吃著飯菜,因為離得近,他們討論的聲音一字不漏地傳進薑瑤耳朵裡。
“下午伍卓先生的講壇,你們都要去聽嗎?”
“當然要去,伍先生難得開壇講學,我怎麼能不去!”
“怎麼可能不去,那可是伍先生,估計整個學宮都回去。方才我還聽說,有幾個學長連午飯都不吃就直接跑去占位置了,你說我們待會還能不能擠到最前麵?”
“我覺得我們肯定隻能站外圍了。”
“幸好我今早就喊我家小廝先進去給我占著位子,待會我直接過去就可以了!”
……
這是崇湖學宮的教學傳統,學宮學生上午修早課,下午就是學院夫子們輪換開壇講學,與學生辯論。
與上午必修的早課不同,下午的講壇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
薑瑤默默聽他們著他們的討論。
聽起來,今日下午給他們講學的那位先生,貌似身份不俗。
伍卓,薑瑤下意識琢磨著這個名字……沒聽說過。
這位先生應該沒有入朝做過官,薑瑤上輩子隻是光聽過“崇湖書院”美名,但實際上連崇湖書院正門都沒有邁進去過,對書院裡麵的老師更不甚了解。
但是學生們都這麼說,想必這位伍卓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
西市的飯館做出來的菜肴皆是色香味俱全,薑瑤邊聽便吃,很快吃碗裡的米飯見了底。
“吃完了。”
她吃了個七分飽,就放下碗筷,抬頭看著林愫,終於續上了方才的問題:“對了,爹爹,你今天為什麼帶我來這裡呀?”
林愫溫和地看著她,“你剛剛也聽他們說了,因為伍先生今日開壇講學。”
“啊?”
薑瑤睜著眼睛,明顯有些懵,下意識脫口而出道:“這個叫伍卓的那麼厲害嗎?”
為什麼他開壇講學,連在宮裡的林愫也被吸引了過來?
還沒等林愫回答,隔壁桌幾位熱心的學生聽到她的疑惑,立刻轉過頭來,為她解答道:“小妹妹,伍先生可是我們崇湖書公認的博學多才的先生呀,他當然厲害!”
“這位伍卓先生在永樂時也是作為學生進入學宮學習,每逢學宮的考核,幾乎次次位列榜首!”
說著,更是直接就開始誇了起來,“天下學問共十鬥,伍卓獨占五鬥。正是我們院長對伍先生的評價!”
聽起來……是挺厲害的。
薑瑤聽他們一言一語地說了起來,忍不住問道:“既然他那麼厲害,為什麼不做官?”
這倒不是薑瑤非要鑽牛角尖,她隻是真的好奇,能在這種頂級學宮裡教書的夫子,科舉取士對他們而言輕而易舉。
比起桃李滿天下,自古文人更看重官途,在世人眼中,考不了科舉,當不了官,彆的事情做得再好也是無用功,建功立業乃人生大事,傳道受業隻是順勢而為。
據薑瑤所知,學宮裡麵的夫子要麼在朝中已有官職,兼任學究一職,要麼就是年紀大了在官場已有成就,為愛惜羽毛,明哲保身辭官歸隱,任職教師。
如果這位伍卓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麼厲害,應該已經位極人臣,薑瑤不可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很快,學生們就解答了薑瑤的問題:“這可就要說到永樂年間的事了,那時候你可能還沒有出生。”
“永樂二十四年,西胡來犯,時任朔州督軍通敵叛國,大開城門引叛軍入城,以致危陽失守,朔州十九城丟失於敵手,千萬百姓慘遭淩虐,伍先生當年還未入朝為官,隻因與督軍有舊,便寫奏表為督軍一家求情,結果引得肅宗皇帝震怒,直接下旨斷了先生仕途,讓他此生不能再參與科舉,入朝為官。”
……
上一世薑瑤的策論和文才都學得不儘人意,但唯獨跟著謝蘭修,幾乎將南陳史倒背如流。
他們說的這段曆史薑瑤也是知道的。
永樂是肅宗的年號,肅宗去世前幾年,一直因病臥床,太子監國。
正逢政權更迭之際,太子昏聵無能,南陳朝政不穩,讓一直覬覦中原國土的西胡看見了可乘之機,派兵南下攻城。
因兵起於朔州危陽城,故而這場戰亂被後世名為:危陽之難。
當時危陽前線任職督軍的官員是剛剛走馬上任的盧泳思。
盧泳思出身上京世族盧氏,父兄叔伯皆有在朝為官,祖上還曾跟肅宗平亂,而他本人才二十出頭,正是年輕氣盛,一心報國的年紀,誰都沒想到他會突然通敵叛國,打開城門致使危陽城失守。
危陽為邊境要塞,危陽失守後,邊境十九城儘數丟失,至今未能奪回。
後來薑瑤翻看史官寫下的卷宗,看到這段曆史,都覺得古怪極了,盧泳思完全沒有通敵的理由,胡人給他再多的利益,也敵不過他身後的家族。
他這麼做,他的族人全部都被他連累流放,而他本人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在胡人屠城時慘死於馬蹄下。隻怕其中有所隱情。
原來伍卓是替他求情,斷了自己的仕途。
連薑瑤都能輕易看出盧泳思有冤屈,若伍卓身為其好友,為其求情也是人之常情。
隻是那次戰爭太過慘重,帝王遷怒,在所難免。
後來人們提起“危陽之難”,更多感慨的是邊城慘遭屠戮的無辜百姓,以及丟失的國土。
大概鮮少有人會在意,京中有位叫伍卓的學生,也會受此牽連而改變一生的命運。
說著,幾位學生連連歎道:“真是可惜,從那以後,先生哪怕滿腹經綸,此生也就隻能止步學宮之中,難以施展於天下。”
……
薑瑤專注著和旁人講話,沒有注意到,他們說到這裡的時候,林愫握起茶杯,熱茶氤氳的水汽如薄霧一樣籠罩著他的雙眸,將他的眼角蒸騰得有些泛紅。
在雲霧遮擋下,一種說不清的哀傷在他眼底浮現,但又轉瞬即逝。薑瑤轉過身的時候,已經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