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臘月十六,大吉,宜嫁娶。
對大明百姓來說,這都是很重要的一天,因為他們選擇在這一天舉行婚禮,跟自己心儀的女子從此攜手,度過一生。
而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因為當朝太子朱標的緣故,變得更加神聖莊重,給臘月十六這一天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自然也讓更多的老百姓趨之若鶩。
據大明戶部不完全統計,全國範圍內,選擇在這一天結婚的,已經超過兩百萬新人,悍然衝向三百萬大關,這對於一個總人口尚不到一億的帝國來說,無疑是極為震撼的數字。
能跟如今的太子,未來的皇帝,同一天結婚,或許就能沾染幾分真龍之氣呢!
這是許多老百姓最樸素的想法。
因此,洪武五年年末,這個奇跡,便應運而生了。
倉廩足而知禮,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若是趕上戰亂年間,老百姓當然也不會放棄了子孫繁衍,不過那一定就是處處從簡,甚至連禮儀都是草草了事,兩張鋪蓋卷放在一起,那便是一個新家庭的開始了。
但是現在,大明如日中天,國富民強,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煌煌氣象。
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家裡都漸漸有了餘糧,有了能夠對抗稍不好年景的底氣,自然也就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超越了吃飽肚子這一底層需求的事情上,比如說讀書,比如說藝術,比如說婚喪嫁娶之類的儀式感。
在當時,娶親的流程,多到令人懷疑人生!
其實每個對此感到頭疼的新人們,應該慶幸,他們隻是普通老百姓,而非當朝太子。
因為如果民間的禮儀繁瑣程度是十分的話,到了皇家,這個程度用一百分來形容,都有所不足。
納采,問名,納征,告期,冊封,醮戒,親迎,合巹,朝見兩宮,盥饋,廟見,慶賀……
民間有的,皇宮一定會有。
民間沒有的,皇宮依然要有!
十七歲的太子朱標,在這一天,幾乎完全成了牽線木偶,在禮部官員的指點下,機械地完成著一項項規定動作,臉上掛著表達喜悅的笑容,但其實……早就被這令人頭皮發麻的繁冗,衝淡了內心的歡悅。
更何況,朱標身邊的這位太子妃,出身名門,卻並不是他真正鐘意的那一個。
朱標的臉上掛著笑容,將一切儀式都完成得令人無可挑剔,甚至連他身邊那位悄悄捏著把汗的常淑婉,也漸漸放下心,偶爾側目見朱標英朗俊逸的側臉,心中又是歡喜,又是酸澀,暗想著若是沒有那個異國公主,一切該有多麼完美。
可是朱標的眉宇深處,卻有一絲無人察覺的忐忑。
因為,今天這樣重大的儀式,父皇不在!
這本是絕不該發生的事情,但就在今早,忽然傳來消息,說是昨夜父皇偶感風寒,身子不適,因此缺席一切太子大婚的流程,以保重龍體為主,此次大婚的典禮儀式,皆由皇後做主。
理由,倒是給了。
但是朱標知道這隻是個掩人耳目的借口,父皇春秋鼎盛,就算真的染了什麼風寒,怎麼至於連這樣重要的場合,都缺席呢?
真實原因是什麼?
朱標不敢深想,暗忖莫非最近自己跑去鴻臚寺的事情,惹得父皇大為不滿,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