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這個係統八成會給個大好處咯,等我們完成了任務,不就曉得了。”
“嘿嘿,確實是這樣,係統不告訴我,隻說和任務完成後我們的行動有一定關係,總之會很豐厚。我個人感覺也許和海軍有關,所以我覺得我們已經可以著手為未來的海軍組建做準備了。”左鈺回答道。
“我看行,都說陸海空三軍,哪個都不能少啊。要知道咱們國家的海岸線可是非常長的,而且從唐朝那會兒就有來自海上的威脅了,到了宋、元、明的時候,倭寇入侵已經非常頻繁了。之後清朝的北洋水師之痛更是一個沉痛的教訓。我同意現在就為海軍做準備。”
“嘿嘿,我剛才還在想要不要把陳紹寬給綁來呢,現在華夏最懂海軍的應該就是他了。”左鈺開玩笑道。
“胡鬨,怎麼能用綁的呢,就算是希望他加入,我們也應該擺事實講道理,讓人家心甘情願的加入。不過小左同誌你說的對啊,我們確實需要海軍人才。”
“放心吧,還記得我之前兌換的那200個生化人嗎?到時候在兌換出一些來,讓他們做海軍教官,培養咱們自己的海軍隊伍。”
辦公室裡的人聊著聊著就聊到海軍方麵去了,不過也確定了任務內容,按部就班的執行就是了。
其實海軍對於華夏來說一直都不太受重視。曆史上的華夏對水上作戰更多的理解是江河作戰,比如三國的荊州水軍、江東水軍等。從水軍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華夏古代並不重視海上作戰。
而且華夏的造船行業長時間造得都是平底船,這種船適合在江河等淺水域行駛,而且為了適應當時的作戰環境,載人較多的船都往高裡造,這就形成了“樓船”的概念。但這種船中心太高,在相對平穩的江湖中還好說,如果入了海,過高的重心在海浪較大的情況下容易側翻。
直到宋元時期才有了尖底船,船隻重心開始向下延伸,最終低於海平麵,這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海船。
比如曆史上著名的鄭和寶船,其實就是尖底船,根據洪保的壽藏銘和馬歡的《瀛涯勝覽》,鄭和寶船的造型為方頭、闊尾、尖底,大體相當於火柴盒的形狀。而擁有這種寶船的鄭和艦隊才真正實現了遠洋航行。但可惜因為傳統的觀念,這種船並沒有發展起來,甚至出現了寶船圖紙遺失的情況。好在船型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