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劉:主播,你知道張騫出使西域時是被匈奴哪個部落俘虜嗎?】
張騫怔了一瞬,旋即便垂下眼眸笑了。
他身陷囹圄,卻也默默觀看仙跡很久了,但他沒有發言權限,隻是在數次林娘對小豬佩劉的調侃中,認出了自己的陛下。
果然……陛下從沒有忘了他!
恍惚中,仿佛又回到了陪伴陛下微服出行,與六郡遊俠、良家子在長安郊外縱馬的歲月,因玩得興起,他們不慎踩踏了農人田畝,正心虛不已,還被農人怒罵著舉起鋤頭追趕,陛下每每都護著他們幾個無權無勢的郎官,反而將姐夫平陽侯曹壽踹下馬去,留下善後。
從此平陽侯囂張跋扈、毀壞青苗的名聲便傳出去了。
一旁的堂邑父也大喜,硬生生忍住了,無聲地動了動唇:陛下定會派人來救,你我有救了!
【小豬問張騫被匈奴哪個部落俘虜?這位朋友,你這問得也太細了吧,這我可不知道,爺爺!網友問張騫首次出使匈奴是被哪個部落俘虜的,你還記得不?】
林菱給問懵了,隻能場外求助。
劉徹在心裡寬宏大量地放過了林娘一而再再而三叫他“豬豬”的事情,卻敏-感地注意到了“首次”這個詞語——怎麼,自己還把張騫派去了第二次?為什麼?仙跡不是說匈奴人被他打跑了嗎?
漢高祖時空與漢文帝時空不僅感慨張騫之忠,還都被天馬與汗血馬所吸引,已經和朝臣商議考慮出使西域的事了。
不說馬匹,張騫帶回的牧草、芝麻等物,漢朝也很需要啊!要知道如今大漢大多使用羊膏、彘膏、雞膏、魚膏,但這可不是普通漢民能吃得上的!老百姓大多都吃不上油,個個餓得頭大身小,乾活都沒力氣!若能得這胡麻,還有其他蔬果食物,對老百姓而言,也是好事!
漢景帝朝的劉啟,本就重視馬政,即便在七國之亂期間,劉啟也沒有停止邊郡牧場的建設,能被仙跡證實的西域良種馬,他也要!於是略加思索一番,就轉頭和宮人笑道:“我兒此計可行,即刻派人去漢中郡尋找張家人,再遴選招募曾通商西域的商賈前往長安,我漢朝爭取西域諸國為盟之事也可提前。當然,此次最重要的是,便是為朕尋來天馬與汗血馬!”
【好的,若是我沒有記錯,張騫當時是被匈奴右部抓獲,之後被獻給了右賢王車臣單於,車臣單於得知張騫要出使月氏後,便將他軟禁在匈奴王庭,也就是咱們內蒙的呼爾浩特市。】
呼和浩特?
曆朝曆代的帝王對著輿圖都蒙圈了。
反倒是時常和韃子打交道的洪武年間,少年朱棣去年已經跟過徐達出塞打過一仗,反應最快:“爹,這是韃子話!呼和是韃子所說的青色之意,浩特是城郭之意,這仙跡說的呼和浩特便是那韃子的青城,是我大明的……”
朱元璋也反應過來:“是綏遠城!”
唐朝,學識豐富的長孫無忌略加思索便已有了答案,撚了撚長須道:“陛下,想來後世那呼和浩特便是魏晉時鮮卑族的都城,更是連同關內與陰山的要衝之地,曆朝曆代無不在此地駐兵建城,如今正我大唐振武軍所在地,盛樂城!”
宋朝,趙匡胤問過主管接待契丹使臣及遣使契丹的國信所都知押班後,已明白這呼和浩特在何處,不由眼含熱淚拉住趙光義的手:“大弟!後世定然將燕雲十六州收複了,他們甚至連遼人的豐州都占了!咱們漢人總算一雪前恥了!”
趙光義表麵附和,心中卻分外自負地想,何須後世,或許便是他趙光義收複的!否則仙跡怎會獨獨青睞他與官家呢?
而秦漢都長期與匈奴人打交道,和朝中熟知胡語的官員一問便知!
嬴政沒怎麼費勁就找到了呼和浩特在秦朝的名字:雲中郡!漢武帝朝的大鴻臚屬官典屬國精通多國語言,立刻回稟道:“陛下,這呼和浩特八成是定襄郡!”
漢朝的定襄郡就在大青山南麓,是漢朝的屯兵要塞與軍事重鎮,漢卒日夜戍守長城,而北麓便是匈奴右賢王部的牧馬之地!
都對上了!張騫一定在那兒!
“好!很好!”漢武帝在輿圖上重重一點,“距離不遠,朕必救張騫!”
就在漢武帝準備叫來武官商議對策時,又聽那老夫子踩著轟隆隆的三輪車感歎了一聲:
【說起來張騫也夠倒黴的,他逃出來後風餐露宿、嘗儘艱辛才抵達大月氏,一路上過冰原時寒風刺骨,翻沙漠時又熱浪滔天,水源稀缺,加上他從匈奴出逃本就缺衣少糧,真是困難重重,漢朝使團不少隨從都倒斃在路上了。沒想到曆經千辛萬苦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卻已被匈奴打敗,舉族西遷到了伊犁河流域,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不願意再回到故土。
張騫不甘心,他還是想為漢朝爭取到盟國,於是他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裡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嘿,就是這個大宛產汗血寶馬,也算意外之喜了。大宛王久聞漢朝富庶,很願意與漢朝締結盟約、通商往來,還派人護送張騫回到康居。張騫離開康居後,怕又遇到匈奴,還特意改變了路線,打算經青海羌人的地盤歸漢,誰知羌人已淪為匈奴附庸,他又又叒被匈奴抓了,又關了兩年!草原地廣人稀,當時漢朝軍隊想找匈奴人乾仗都常常迷路遇不到,張騫卻跟裝了導航似的回回都能遇到,真是有點黴運在身上。直到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他才終於逃回長安。】
張騫:“……”
怎會如此,他出行前明明都問過巫覡必將一路順遂的啊!
劉徹:“……”
確實夠倒黴的。
但張騫卻又無比堅韌,如此艱難險阻、荊棘滿途,他還是為大漢找到了大宛,與其通商,還帶回了汗血馬和那麼多東西!此馬名字一聽便是好馬!
哎?等等,漢朝軍隊常常迷路是什麼意思?
【可歎,張騫從漢武帝建元二年初出發,到元朔三年歸漢,曆時十三年,漢朝使團出發時一共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張騫與堂邑父二人。張騫是可敬的,而那些與他一同出使,為了大漢倒在路上的勇士,雖無名字傳世,但也該受世人敬仰!】
而張騫在聽到最後使團一百多人僅剩他與堂邑父,也難忍心慟,又怕匈奴人看出端倪,他緊緊咬著牙關,閉眼假寐,一滴滴淚水卻還是從眼角滑落。
【咱們言歸正傳。如今龍城之戰,漢武帝吸取了四年前馬邑之圍的經驗教訓,他會如何安排此戰的戰術呢?回到我們剛才的問題,漢人究竟應該如何打匈奴?】
始皇時空,嬴政也很想考考他的武將,但蒙恬在守長城,蒙毅被他派出去抓項氏族人還未歸來,王翦托病告老,他隻能寂寞地喃喃自語:“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蒙恬常年戍守北方邊境,他極熟悉草原地形,對匈奴人更為熟悉,隻有真正與匈奴廝殺過,才知道敵人的弱點。這漢武帝的確是明智的,這次龍城之戰,不論勝敗,都必須讓麾下將領去草原一趟,隻有親自去過草原、親自殺過匈奴,才知道這打仗是怎麼一回事。”
他思索片刻,統禦天下的君主必須知兵事,於是轉頭命寺人:“請扶蘇長公子過來。”
考較不了臣子,那便考較兒子。
大秦的江山,也必須千秋萬代!
【我們剛剛說過,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耕地,逐水草而居,遷徙是他們的常態。雖然漢朝長期以和親互市政策謀求與匈奴的和平,但做買賣哪有直接搶來得經濟實惠?因此,匈奴還是時常派騎兵窺-探漢邊防虛實,一旦發現守備薄弱的地方,便會直接劫掠。
在衛青出現之前,漢朝對於匈奴也總是陷入一個窘境:派兵出擊,若是人少了無法抵抗匈奴,若是率大軍進攻,卻往往等軍隊到達,匈奴便已望風而逃了。因此,想打匈奴,必須要先找到匈奴才行!而漢武帝手裡的武將,大多是從他父親景帝與爺爺文帝手中繼承而來的老將,文景時代,麵對匈奴是以防禦為主的,所以這些老將與匈奴交戰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深-入草原野戰不大行,但防守有一套!也正是這個特點,為接下來的龍城之戰最終戰果埋下了伏筆。】
【所以到底該怎麼對付匈奴呢?滿朝文武都無法回答漢武帝,實際上,當時的漢武帝可能也不知道。但他已經意識到了他如今無人可用的問題:他需要培養自己的將領!】
漢文帝摟著劉啟,望著仙跡眉頭緊緊皺了起來,他沒想到他奉行的休養生息、和親為主、防禦為輔的政策,竟然會對日後反擊匈奴產生這樣不利的影響,他雖也擴軍加強了武備,但還是不夠,他得為啟兒和徹兒多培育些熟知匈奴的將才,才不會叫兒孫事臨到頭竟無人可用!
其實他怎麼會不明白,和親換不來和平,但如今大漢民力多艱,他不得不忍一時之屈辱,暗中為兒孫積蓄力量!
【漢武帝親自部署了龍城之戰,他決定分四路大軍分兵擊匈奴。讓我們來看看他派出了哪四位將軍:第一位,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一萬騎兵出雲中!公孫賀是何人?他是景帝特彆挑選、有意留給漢武帝的班底,在劉徹被立為太子時,公孫賀便為太子舍人,之後在漢武帝繼位後的前六年,他先後出任輕車將軍、騎將軍、左將軍七次出擊匈奴,可以說,在衛霍橫空出世之前,他是漢武帝最信任的老將之一。】
漢武帝時空,剛剛被叫來的文武朝臣都紛紛看向了人群中的公孫賀。
公孫賀也不由滿臉紅光,連連對劉徹下拜:“賀承蒙陛下厚愛!”
這是父皇留給他的拳拳愛意,劉徹對公孫賀也很尊敬,笑著命人攙扶他起來:“南奅侯請起,仙跡說得是中肯之言,南奅侯在朕幼時便一心輔佐朕,實在不必自謙。”
【第二位,驍騎將軍李廣率一萬騎兵出雁門!李廣大家都很熟悉吧!他其實是一位文帝時期的老將,漢文帝十四年,他以良家子身份從軍,攻打匈奴有功,授中郎將。漢景帝時期又平定七國之亂,一直在漢朝北部邊境任太守,他戍邊期間曾出擊匈奴有功,使匈奴畏服,數年不敢來犯,被匈奴尊稱“飛將軍”,此時,也是個曆經三朝、戰功赫赫的老將。】
李廣此時自然也正受人矚目,他已是白發蒼蒼,但身姿還異常挺拔,聲如洪鐘:“廣老邁之軀,願為陛下效死!”
劉徹連忙也命人將他攙扶,也激動地鼓勵道:“將軍多次隨祖父狩獵,能單獨獵熊殺虎,祖父還說,可惜將軍生不逢時,假若在高祖時期,必當封萬戶侯!朕卻以為將軍生得正好!相信將軍在龍城之戰必將奮力作戰、軍功封侯!”,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