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治世的法子,原來不是什麼新鮮東西,這樣淺顯的道理,當年高祖便說過:“王者以民人為天”,是啊,這樣的道理,早早便擺在了他們麵前,他們卻從來不知道如何去用。
教化天下顯得如此之艱難,但若是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以小博大,能教一個便是一個,總有一日會實現的。劉徹又想起後人崇愛的管理員說的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聞不知其意之深,如今才明了這些話都是真知灼見。
與劉徹一般想明白了來龍去脈的帝王大有人在,唐貞觀年間,李世民提筆寫下:“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宋趙匡胤告誡臣下:“國非民將何以為君?”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想起自己把《孟子》刪改的事兒,兩眼望天,撓了撓頭。
他雖刪了不少《孟子》的內容,但是他曾命人將《大學衍義》“大書揭之殿兩廡壁”,其中有
專門闡釋孟子“民貴君輕”的段落,這些重要的道理,他也是知道的,後人總不會再怪他了吧?
明永樂年間,永樂帝倒是笑嗬嗬,他早已下旨恢複《孟子》原貌,頒行了《四書大全》,後人的士兵如此勇武堅韌,且無比忠誠,很有不少值得他借鑒之處,他已經把兵部尚書叫來商議軍戶革新之事。
爹定下的許多規矩,造成了不少民怨,朱棣之前在靖難之役時便已察覺——他為何靖難之處便能得民心,又為何登基後遷了不少在苦寒之地戍邊的軍戶回到家鄉,便是他許諾麾下將士們將來能逃離這苦寒之地,不用世世代代都當戍邊軍戶了。
隻是為了這樣簡單的念想,那些苦熬了大半輩子的普通燕軍士卒便跟著他衝鋒陷陣在所不惜,不過是為了哪怕自身毀於戰火,但或許子孫後代有了一線希望。
他善於察覺人心與身邊之人的切身苦痛,也早已想過要完善大明固化的戶籍製度,隻是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將他拖延至今,如今仙跡這句話,便是他更改祖宗之法最好的機會。
萬曆年間,張居正本就是堅定的“忠於社稷高於君”的人,去年會試會元袁宗道的策試答卷送到京城來,他親自看過了,其中寫了一段:“帝天之命,主於民心,天為民立君,君為天重民”的話,張居正大為讚賞,對此人也記憶猶新。
如今仙跡更是從後世的角度證明了他的想法不錯。
民是最緊要的,也是最大的力量。
後人的“紀錄片”,他無數次地聽見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當初在北京看升旗,他也在那幅畫像旁邊,看到了這句話。
但實際上,張居正深深地思索之後,卻又覺著後世的“民為上”似乎與孟子說得不大一樣。無數如他一般的仁人誌士曾經竭儘畢生精力,想要保民安民,為民請命,但總歸是為了大明江山統治的安穩,這樣的思想,也是為了君主自身的安危和存亡,寄希望他們能做個明君。
但後人的“民為上”,是更加純粹的。
他們依靠人建設國家,卻不是為了國君,也是為了“人”過得更好才如此努力。
他維護著不論貧窮富貴每一個人的尊嚴與生命,紀錄片中,哪怕是如此年邁、行將就木的老人,他們的官兵也會毫不猶豫跳入洪水中挽救其性命,是因為在
後人的眼中……不論是年輕的生命與老邁的生命,一樣寶貴嗎?
他們的義務教育似乎教會了所有人知曉民本與平等,從此一代代一統思想,才能使萬眾一心、一統這天下,張居正豁然開朗。
但是……他想起了躺在病床上的萬曆皇帝,還有太醫委婉地說隻怕好不了了,有些愧疚但愧疚之中也有種冥冥之中的慶幸。
這是天意啊!
張居正再次愉快地說服了自己。
就連清朝皇帝都微微點頭,康熙先前便曾撰文讚揚文天祥依據“君為輕”的道理擁立宋端宗所提出的“實千載忠臣之語”,如今隻是把這件事重新又擺了出來。
隻是……康熙微微一歎。
他雖認同漢人君為輕、民為上的思想,但落在大清複雜的國情之下,卻很難真的去施行,大清可比前朝麵對的困難多得多。
尤其八旗軍製是大清的根基,他掘不了自己的根……康熙最近夜不能寐,多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