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又想起仙跡變幻之前,那飄浮滾動的文字寫著:“秦始皇不就想要一顆長生不老藥,為什麼不給他?”,對呀,為何不給他一顆?嬴政內心中湧動著難以抑製的渴望,他真的需要,他還有好多未竟之事……
【大家都知道歐洲各國有許多不同的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等,但這些語言最早都能追溯到拉丁文,它們同源同根,預示著歐洲國家曾經也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最後卻分裂成十幾個小國,就好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而在秦始皇執行“書同文”之前,我們的文字也在經曆這種分裂。文字是一個國家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任由文字分裂,最後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現成的例子便是今日的歐洲。】
明清前的時空都聽得稀裡糊塗,歐洲是什麼洲?又在何處?而已經派鄭和下西洋的永樂皇帝倒是能聽懂一點,不禁陷入了沉思——大臣們多次上疏反對再次開海下西洋,連太子朱高熾也諫言下西洋勞民傷財,國庫難以支撐。他原本已經動搖猶豫,如今卻又重新堅定了起來。
聽起來後世與歐洲聯係緊密,似乎連那些外夷紅毛的曆史淵源也知曉,為何會如此?連私塾先生都對夷人之事如數家珍,想來後世朝廷早已與外邦連通貿易,如此便說得通了,這開海定有益於家國的巨利,否則後世朝廷怎會傾力而為?
如今已是永樂二十年。朱棣獨自坐在大殿裡沉思,年老的他已經失去了妻子徐皇後,雖兒孫滿堂,他卻沒有召見他們一同觀看仙跡。
他反倒遣退了所有宮人,孤獨、倔強地望著那閃爍著光芒的天上巨眼。
無人理解他、世人詆毀他,甚至江南還有些文人在暗中懷念建文帝,卻不知後世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上天認為他做得好嗎?他能看見這仙跡,卻不知九泉下老爹老娘能看見嗎?大哥能看見嗎?他們……可會怪罪他謀朝篡位、不孝不敬?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年老的康熙木然地躺在暖炕上,他剛剛將寄予厚望、悉心培養了近四十年的太子胤礽再次廢黜,如今正囚禁在鹹安宮。他自己也因此心神俱裂、病倒在榻,今日甚至不能起身視朝,如今聽到仙跡說歐洲,康熙便命李德全去藏書閣將世界輿圖取了出來,輕輕點在西方那破碎的大陸上,喃喃道:“分裂……”
曾經大清也麵臨著這樣的困境,滿漢之間衝突尖銳,始終無法融合一體,江南漢人沒有完全歸心,當初他也是考慮到這一點,又滿懷對赫舍裡氏的懷念,將才滿周歲的胤礽立為太子,又刻意讓太子接觸漢臣,希望能借太子這“嫡長宗法製”的正統招牌籠絡漢人,雖立竿見影,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法。
漢人的嫡長製,到了他的大清,卻不管用了,想到自己其他幾個兒子爭權奪利、籠絡朝臣的手段,他不由冷冷地垂下了眼。
保成雖已廢,這偌大江山,他卻想不出還能交給哪個兒子。
如今儲位高懸,隻盼望仙跡能早日講到他大清,讓他明了大清的未來……
【我們沒有像歐洲一般分裂,其主要原因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讓我們終於有了大一統的概念,後世的王朝無不在追尋這個“大一統”的目標!其次,便是這次秦朝全國範圍內的文化統一,為我們華夏文化賦予了堅硬的文化內核,不論之後王朝如何更迭、紛爭、割裂,我們終究會因這個文化認同重新團結在一起,即便付出巨大代價也在所不惜,無一例外!所以在“書同文”之後的兩千餘年裡,我們中國再沒有如歐洲一般長久的分裂。不論是什麼民族、是什麼血統,我們都認同我們是種-花-家。】
【可以說,李斯與他的小篆,塑造出了我們的文化骨骼,我們的漢字在此基礎上,慢慢演變,長出皮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