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不跳,要跳就要跳得最好!
而蒙古舞的特點,就是對生活最真實的表現。
基本都是模仿凶猛的飛禽走獸,白鷹、熊、獅子、鹿等等。
能契合太後壽辰寓意的,也隻有鹿了。
於是,她心中有了大概的方向。
隻見她舞步自信而有力,隨著樂師的奏樂,每一個點都踩在節拍上。
仿佛她的舞蹈和樂曲,就是一體的。
甚至,不是她跟著樂曲跳舞,而是她在操控著樂曲。
看得一旁的四爺,難得的目不轉睛。
本來他對於這方麵,向來都是意思意思地觀看。
如今卻帶著欣賞的目光,看著女人的每一個動作。
蒙古舞最重要的,就是肩、臂、腕要有表現力。
尤其是肩部動作,就分六種:硬肩、柔肩、繞肩、聳肩、甩肩、碎肩。
女人肩部的動作,詮釋的很好。
彆的動作,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衝跑、翻轉跳躍、淩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
她將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融穩、準、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
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麵,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他本以為,小女人身嬌體弱,舞不出蒙古人那種豪邁。
卻不曾想,她的動作大氣又乾脆利落,還能不失流暢的柔韌性。
通身散發著端莊、沉穩、含蓄、的內涵美。
她的舞姿靈動、飄逸、清雅、大氣。
隨著她的舞動,柳眉、美眸、玉+指、纖腰、鬢間的流蘇、裙擺傷的百褶,腰間掛著的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音,都成了她的襯托。
跳動輕快的腳步,揮灑舒放的手臂,扭動柔活的腰身,綻放燦爛的笑容,充滿了青春的朝氣。
頗有漢唐樂舞的“翹袖折腰”的舞姿形象之優美,富有古典韻味。
而她,仿若森林裡不食人間煙火的花仙子。
不對,看她的舞姿,似乎......模仿的正是草原上的一隻小麋鹿。
將蒙古人的豪邁,和女人的柔情展現的淋漓儘致。
不一會兒,殿中的小女人,還卯足了勁,如旋風般旋轉。
每每旋轉,那百褶的裙擺,就猶如步步生蓮。
而那些蓮花,以她為中心,朝周圍的眾人蔓延著。
形成一副絕美的美人畫卷......
伴隨著樂師的奏樂慢慢緩下來,若音也轉得越來越慢。
到了最後,她彎腰做了個結束的姿勢。
一曲舞畢,眾人還沉醉其中,忘記了呼吸。
直到若音跪地行禮,開口說話,眾人才緩過神來。
“傳說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所以鹿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長壽之仙獸,加之蒙古草原上,也有鹿在草原上跑,而“鹿”又和“祿”同音。所以,孫媳獻上一曲鹿舞,祝願老祖宗“永享鹿(祿)壽。”她有些氣喘地解釋。
剛剛她跳的就是正兒八經的蒙古舞。
但又融入了一些現代舞的舞步,會稍微歡快一些,沒那麼低沉。
太後聽了後,激動地起身,笑眯眯地指了指若音。
和顏悅色地道:“蒙古舞哀家見多了,但你跳得比蒙古姑娘還好,整個舞步歡快、明朗、新穎,淋漓儘致地展現了我們蒙古女兒的熱情、開朗、豪邁,讓哀家想起了年輕的時候,若不是哀家老了,方才都恨不得跟著你一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