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你愛的那個(1 / 2)

“早上好,各位!”

站上演講台的麥克斯-尼基亞斯,依然是那口希臘風情濃鬱的地中海英語。

尖叫聲雖然稀疏,但學生們還是比尼基亞斯校長其他場合的演講觀眾要熱情得多。

“請為各色旗幟,以及斯蒂芬妮-瓊斯的國歌演唱起立。”

之所以說是各色旗幟,因為USC畢業典禮上的這一環節,與傳統的升旗儀式不同。八位來自南加州大學ROTC項目的學生兼預備役軍官,手持六麵旗幟在尼基亞斯校長身前的平台站定。

除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之外,另外五麵旗幟,分彆代表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岸警衛隊。

“O say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st gleaming……”

跟隨人群站起,但絕不會把手放在胸前,韓易一直覺得這個國家的國歌,跟它的文化取向與國民精神相當合拍。

什麼精神?

當然是無處不在的Showmanship。

其他國家的國歌,基本上旋律線的走向都連貫一致,少有大幅度的波動起伏。一方麵是為了所有公民好記好唱,另一方麵,是為了讓歌曲的戲劇性儘量不掩蓋歌詞想要傳遞的信息。

隻有《星條旗永不落》,橫跨19個半音,演唱難度奇高,而且起頭的第一句還是清唱,沒有伴奏。就算是菲姬或者克裡斯蒂娜-阿奎萊拉這種成名已久的歌星,現場也難免遭遇滑鐵盧。

更誇張的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情感張力和現場演出效果,到了高八度的F音時,歌手們通常還會玩玩轉音,或者仗著肺活量大儘可能拖長,以搏得滿堂喝彩。

而這,就是韓易心中好萊塢與美國文化的縮影——一切為了表演而生,誇張外放,追求最極端的戲劇衝突與情緒碰撞。而且,在包容性的外殼下,全是種族、語言、國籍、性彆與膚色劃分而成的隔閡。

韓易經常用這首歌,讓在美國遭遇文化衝擊的自己平複情緒。

一個國家的國歌,大多數國民都唱不了……那麼這個國家,本身就不是為了團結而生的。

不斷的分裂,以產生危險的機遇。

這是美國夢的內核,也是韓易有信心在接下來這個日漸瘋狂的時代裡留下發展的原因。

越是混亂無序,越有開拓空間。這片廣袤的土地,二百四十年來都遵守這一定律。

“O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nd of the free……”

桑頓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斯蒂芬妮-瓊斯是本屆畢業生中最為優秀的抒情女高音,不需要調到降b,用原本的C大調,瓊斯也能輕鬆頂到High F。交響樂團很配合地給她留了個四小節的空隙,讓掌聲與尖叫能夠伴隨最高的音符響起。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現在,我請求你們繼續站立,直到宗教生活院長瓦倫-索尼完成禱告。”

作為世俗化的私立大學,南加州大學與聖母大學或者楊百翰大學不同,沒有專門的神學院,但依然有一個名叫宗教生活辦公室的機構,協調校園內90個不同的學生宗教團體以及40名宗教指導的工作。

對於來自華國的韓易來說,畢業典禮是他能夠見到這位院長的唯一機會。

“1874年,英國博學者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在尋求對個人身份形成過程的理解時,創造了‘nature versus nurture’(先天與後天)這一詞彙。從那時起,學者們便就先天與後天的不同影響,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我們到底是基因的產物,還是環境的產物?

不過,先天與後天的爭論,讓我們忽略了第三個具有變革性的因素,那就是敘事。我們不能選擇在哪裡出生,也無法決定成長環境,但我們是自己故事的作者,我們不斷書寫的,是自己故事的新篇章。最終,我們的生活,變成了我們向自己講述的,關於自己的故事。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參加畢業典禮,要寫下的,正是字麵意義上的新篇章。

讓我們發誓,從此刻重新開始,講述關於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新故事。與人生意義與使命有關的故事,與希望和救贖有關的故事,治愈我們並讓我們變得完整的故事。

讓我們為我們的故事歡呼,讓我們背誦、默寫並與彼此分享這些精彩片段。

讓我們把智利家伊莎貝爾-阿連德和她所寫的深刻文字銘記於心:你是自己生活的講述者,你能決定是否創造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

南加州大學的畢業生們,在你試圖掌控和調整個人敘事時,希望你能充分擁抱生活中的故事性與創造力。

當你寫下人生故事的下一章時,希望你的文字裡充滿和平與繁榮,充滿祝福與靈感,充滿喜悅與愛。也希望我們都能一起說一句,阿門。”

畢業典禮的禱告環節,是1884年南加大第一次畢業典禮開始就存在的必備環節。但隨著政治風向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所謂的禱告變得越來越像激勵性的心靈雞湯。

隻有最後那一句台下鮮有人複述的“阿門”,才讓這段禱告有了一絲宗教意味。

“請就座……感謝索尼院長,與瓊斯女士。”

麥克斯-尼基亞斯回到演講台前,帶著慈祥的淺笑,中氣十足地繼續他的講話。

“早上好,早上好!歡迎來到南加州大學第133屆畢業典禮。”

“今天,我們將在本科、碩士、博士與職業層麵上,授出超過一萬兩千個學位。今天,我們將向全部50個州,以及128個國家的畢業生授予學位。我們所授予的學位,橫跨數百個學術領域與研究方向。我們所授予的學位,提供給每個階級、每種生活方式的男人和女人。”

有點不太正確,尼基亞斯校長。

韓易在心裡默默吐槽。

還有96個性彆和沃爾瑪購物袋你沒提。

”今天,我們也將授出藝術、文化、科學、健康、民生、創新和企業管理方麵的榮譽學位。今天,莪們很榮幸能夠參與到一項真正可持續性的事業中。從中世紀開始,獲得學術學位,就是一項對受教育公民來說至關重要的成就。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刻,不僅標誌著學業的完成,也標誌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始。”

“今天,這一傳統在美國最具天賦也最具活力的學生群體中,在全世界思想最前衛的學者社群中,獲得了新生。能夠將你們的才華與能力毫無保留地釋放給我們的世界,讓人既感到喜悅,又感到榮幸。”

“是的,2016屆的你們,畢業後即將麵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一個極速改變的時代。但不確定性究竟是什麼呢?對於一個特洛伊人來說,這就是冒險開始的標誌。”

“大膽進取的人,會發現一座飽含無限創意與可能的噴泉,慷慨地灌溉那些,敢於向未來說fight on的勇士。”

“特洛伊人,能讓眾神屈服於它們的意誌。特洛伊人,永遠都能掌握命運。所以,請記住,你並不是一個人前進,而是作為特洛伊大家庭35萬名成員中的一位向前進發,我們,永遠都會在你身邊。”

“記住,特洛伊大家庭永遠沒有日落。我們的太陽,一直冉冉升起!”

私底下的麥克斯-尼基亞斯,可能是慈祥的,甚至是可愛的,至少這是他希望那些與他有私人交往的人看到的特質。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演講中大放異彩。此時站在主席台正中央的尼基亞斯,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世界頂尖學術機構最高話事人的威壓。

跟徐憶如一樣,來自北美大陸以外的麥克斯-尼基亞斯,沒有用陳舊無趣的笑話降低自己的身段與氣場。他那史詩感、藝術感與畫麵感齊備的遣詞造句,讓人們瞬間理解,為什麼是他,而非其他人,昂首站在南加大133屆畢業典禮的舞台中心。

觀眾席上的小如跟著身邊的人一起熱烈鼓掌,但心中的震撼卻跟演講本身關係不大。

注視著頭戴金色穗花的黑色軟呢帽,身穿深藍色花紋的純黑博士袍,脖頸上還掛著校長金鏈的麥克斯-尼基亞斯,徐憶如忍不住回想起她與校長的每一次見麵。

第一次,是在新生歡迎儀式上。

第二次,是在王氏夫婦的巴拿比路豪宅裡。

第三次,是在UTA為韓易舉辦的歡迎派對中。

第四次,是與韓易、吉米-約文和安德烈-楊,一起在校長辦公室裡規劃捐贈基金的具體用途。

第五次,就是現在。

剛開始,她是來自寶島,對未來充滿好奇和憧憬的特洛伊人新生小徐同學。

後來,她稀裡糊塗地成為了要給母校捐贈一千萬美金的榮譽校友韓夫人。

再往後,即使知道她還在讀,尼基亞斯校長依然給予了她無限尊重。事實上,那天談完捐贈基金的事情,麥克斯-尼基亞斯便請他們到大學俱樂部共進晚餐。那是小如第一次知道,南加大的大學俱樂部,竟然還有一個專供高級教務人員與捐贈者用餐的私人空間。

此時此刻,她站在找不到座位的觀眾席裡,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畢業典禮主席台上那個遙不可及的校長,是如何變成大學俱樂部晚餐桌上那個慈眉善目的親切老者的?

想到這裡,徐憶如的目光就像是有精確製導功能一般,在上萬顆攢動的人頭中,找到了最無法忘記的那張臉龐。

幾乎是轉瞬間,一直望向主席台的韓易也轉過了腦袋。留意到盯著他看的小如,韓易右手舉高,來回揮動幾下,咧開嘴,綻出一個燦爛的笑容。

就幾顆潔白整齊的牙齒,卻點亮了這個不算特彆晴朗的晨空。

接下來的數十分鐘時間裡,小如一直昏昏沉沉,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等她回過神來的時候,畢業生代表蘇麗卡-拉瑪亞已經結束她的演講。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今天畢業典禮的致辭主嘉賓拉裡-埃裡森在尼基亞斯校長的邀請下,從容不迫地站到了台前。

“2016屆的學子,感謝……感謝你們邀請我今天來到這裡。”

“我很榮幸能與你們一道,參加你們在南加州大學的畢業典禮。”

“這個早晨,我想要跟你講一些我的經曆,和我的想法……這些經曆與想法,給我上了很多重要的課,也幫助我找到了自己的夢想。”

剛起頭,拉裡-埃裡森的演講,跟每個畢業典禮致辭一樣,四平八穩、平鋪直敘,通篇都是求而不得但奮發向上的成長經曆。

韓易這時才明白,並不是他的記憶出現了問題,而是拉裡-埃裡森的演講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實在太無聊,他更希望在典禮上致辭的,是2017年用半個小時講脫口秀的威爾-法雷爾。

但很快,他便發現,這位身家1183億美元,一棟不常住的棕櫚灘度假彆墅就比韓易的斯特拉黛拉路864號貴五倍,通過宏大的事業版圖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富豪來形容的大人物,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將自己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曆層層剝開。

那旁人看來如此遙不可及,但對韓易來說又近在咫尺的財富故事,與他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共鳴。

“在芝加哥南區的一個中下階層社區長大,醫學在那裡被認為是所有職業的頂峰,高尚而人道。

事實上,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我的家人、我的老師、我的女朋友——都希望我成為一名醫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夢想變成了我的夢想……他們讓我相信我應該成為一名醫生。

但是儘我所能,我也做不到。在作為一名醫學預科生,經曆了幾年艱難而不愉快的歲月之後,我痛苦地意識到我不喜歡我正在上的課程。

我認為我的比較解剖課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心理折磨……尤其是解剖實驗課。我就是無法讓自己去研究我不感興趣的東西。

當時,我認為我缺乏紀律性,而且很自私。也許事實確實如此?但無論潛在的原因是什麼,我都無法使自己成為我認為自己應該成為的人。

所以我決定停止嘗試。”

從這一段開始,不止是韓易,徐憶如和趙宥真也聽得極為認真。

兩個女孩各自有一個,想要把價值觀與世界觀糅合成“夢想”的形狀,包裝成禮物強迫她們接受的家庭。

麵對同樣的情況,拉裡-埃裡森做出的抉擇,讓兩人都很是好奇。

“我從大學輟學時才21歲;把我所有的東西——牛仔褲、T恤、皮夾克、吉他——裝進我的車裡然後從芝加哥開車一路來到加州伯克利。

我的南加州大學夢想,完成了一小部分……加州這部分。

1960年代的伯克利是一切的中心。反戰運動、言論自由運動、人權運動。對於一個散漫、自私的 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的開始尋找人生意義的地方。為他自己、一個正義的事業和一份他熱愛的工作。

1960年代生活在伯克利的每個人都反對越南戰爭;我也不例外。那是一個屬於水瓶座的時代,但我從來沒有留過長發,也沒有戴過情愛珠。我學會了用吉他彈奏流行的抗議歌曲,但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認真、堅定的反戰抗議者。

然而,我確實找到了一個使命……我今天仍然熱衷於此。

伯克利以東開車幾個小時便是內華達山脈。我愛上了那些山脈,愛上了優勝美地山穀無與倫比的自然美景。

我關心荒野,我想幫助保護它。我加入了塞拉俱樂部,成為了一名環保主義者。

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春季和夏季,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高山和優勝美地山穀度過,擔任河流向導和攀岩教練。我喜歡那些工作……但不幸的是,它們的薪水不高。”

拉裡-埃裡森青年時期看起來任性,但現在回首卻多少有些命中注定之感的自然保護者工作,讓小如和宥真的嘴角都勾起了一抹含義各異的笑容。

年輕人,總會做一些衝動的、魯莽的、讓人提心吊膽的、雙腳飄在半空中的抉擇。

而這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哪怕想要成為資產千億的富豪,也不需要從一開始,就向生活做出妥協。

“所以我還在伯克利找到了一份每周工作幾天的計算機程序員的工作。

我在大學裡學會了編程。我不喜歡編程,但它很有趣而且我很擅長。計算機編程給了我與解決數學問題和下棋一樣的滿足感……在我成為一個迷茫的青年之前,我非常喜歡這兩件事。

在我生命中的這個階段,我認為我在自我發現的旅程中取得了真正的進步。我找到了一個事業,我有幾份我喜歡的工作,很有趣,並且能承擔生活開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