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投資與並購都順利完成後,麾下聚齊一批能人猛士的瀚音樂集團,延續著野蠻生長的蓬勃發展勢頭。
兩周時間過去,杜阿-利帕的《Hotter Than Hell》已經成為了整個英國地區曝光頻率最高的單曲之一,在BBC Radio 1的電台播放榜上排名第二,離Drake的《One Dance》僅一步之遙,就能拿下杜阿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英國電台冠軍。
能在電台渠道方麵取得這樣的驕人戰績,《Hotter Than Hell》過硬的音樂質量隻是其中一個原因。BBC Radio 1之所以願意把杜阿-利帕放進Heavy Rotation清單裡,並逐漸提高權重,瀚音樂渠道發行部門的負責人傑米-斯賓克斯、Mad Det的創始人Diplo,還有人予管理的高級管理合夥人本-莫森功不可沒。
Diplo在BBC Radio 1有一個常態化的電台節目,Diplo & Friends,每個周六都會邀請不同的DJ和電子音樂製作人為BBC製作電子音樂類的mix,在全英範圍內播放,他想要給BBC Radio 1的電台經理和音樂總監推薦新單,那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而另外兩位生長於英國本土,長久以來都在倫敦城內深耕的資深業內人士,不僅與環球、索尼還有華納的英國分部保持著密切往來,跟BBC Radio、Capital Radio和Hits Radio這商業電台領域的三大巨頭,也關係匪淺。
有艾麗-古爾丁和賈克斯-瓊斯這類成功案例在前,本-莫森與傑米-斯賓克斯大力推薦的新人,當然能獲得高人一級的推廣資源。
高薪聘請傑米,八位數重金收購本的管理公司,不光是為了他們的管理能力、版權資產和藝人陣容。
業內成功人士積累下的深厚人脈,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夠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
另一方麵,杜阿-利帕的英國國籍,也為她在BBC Radio的成功提供了助力。跟其他私有化的商業電台不同,BBC Radio隸屬於英國廣播公司的電台廣播部門。而英國廣播公司,是拿到1927年先王喬治五世的皇家特許狀,才成立的公營公司。
換句話說,BBC Radio是根正苗紫,隸屬於英國文化傳媒與體育部的非營利性皇家企業,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推廣和傳播英國本土文化,包括在英國製作的流行音樂,和出身英國的流行音樂人。
因此,美國流行樂在英語係國家的影響力雖然無可比擬,但BBC Radio依然會更傾向於給英國歌手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Hotter Than Hell》在Capital Radio播放頻率排名第六,Hits Radio排名第七,但卻在BBC Radio雄踞亞軍之位的原因。
再是資本主義,再是自由市場,政治因素在某些時候,依然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足夠優質的作品+強有力的宣發手段+符合社會主流的政治思潮,是歐美流行樂亙古不變的三位一體。
嘻哈音樂從崛起到興盛,從Beastie Boys到Migos的整個過程,也是美國自八十年代末裡根的新保守主義思潮中逐漸走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社會風氣,特彆是大城市的主流民意,逐漸左傾的必然產物。
既然都會區的年輕人們對違禁藥物、性觀念和物質主義的觀念逐漸開放,那就給他們充足的奶頭樂,以換取堅定不移的選票支持。
民主黨長期把持至高權位,從2008年開始的十五年裡僅有四年時間大權旁落,就是他們文化領域親近政策的成功證明。
所以,即使馬克-吐溫一百年前就點出了國會議員都是白癡,或者至少表現得像個白癡的至理名言,想要在西方音樂工業分一杯羹的韓易,仍然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攀關係。
不需要智者也能推敲得出,藤校畢業的精英議員們表現得像白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選區的選民就喜歡這種白癡。
當選舉塵埃落定,這些議員不需要在人前扮白癡的時候,他們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各種委員會和法案投票中扮演的角色,不僅能決定一位藝人的成敗,更能主宰一家公司的生死。
得益於英國的政治正確,杜阿-利帕《Hotter Than Hell》本周踩著阿黛爾的《Send My Love(To Your New Lover)》和卡勒姆-斯科特的《Dang on My Own》前進四位,位居英國單曲榜第14位。頭頂上是DNCE的大熱單《Cake By the O》。
隻要保持當前的勢頭,沒人懷疑杜阿-利帕會最終拿到BBC Radio 1電台播放榜的冠軍。HMG迎來公司第一支英國單曲榜Top 10單曲,也隻是時間問題。
政治給予了杜阿-利帕莫大助益,也在哈立德出道單曲《Location》這兩周火箭式躥升的奇跡中提供了舉足輕重的推進燃料。
出生於非裔中產家庭,父親在美國陸軍服役多年,雖然全家人都不是穆斯林,但哈立德這個阿拉伯風情濃鬱的名字,卻為他套上了一層天然的偽裝外衣。若不刻意澄清,每個人都會把他誤認為是伊斯蘭教的忠實信徒。
事實上,就連有穿越者信息優勢的韓易,都一直以為哈立德是穆斯林。直到在太平洋帕利薩德舉辦音樂創作營的時候,趙宥真詢問是否要為他提供清真餐食,這才算是揭開了這兩輩子都沒搞清楚的謎題。
公司內部都是如此,外麵的宣發合作夥伴會對這個名字作何反應,可想而知。
更妙的是,哈立德雖然沒有公開出櫃,上一世也沒有承認過任何一段同性戀情,但他在2020年格萊美頒獎典禮上與Lil Nas X的耳鬢廝磨,以及在推特上說的那句,“我有一半的歌都沒有使用特彆的性彆代詞,因為我是從聽眾角度寫的大部分歌曲,不管我的聽眾是誰”,已能算是明證。
退一萬步說,即使哈立德本人不是gay,他也在靠同性戀社群的認同來建立人設。
非裔+“穆斯林”+反刻板印象家庭背景+曖昧不明的性取向,哈立德在媒體那裡的“美國價值”,直接拉滿。
唯一能打敗他的,估計隻有非裔穆斯林同性戀變性人了。
毫不誇張地說,當瀚音樂的維多利亞-懷特-梅森把《Location》和哈立德通過郵件推送給各位電台經理的時候,他們即使要選擇拒絕,也會先發一大段反複推敲的溢美之詞,生怕哪個標點符號不對,被套上“種族歧視”、“宗教歧視”和“性向歧視”的帽子。
而更多的電台,選擇順水推舟,給自己的播放列表增添一些多元文化。
畢竟,雖然哈立德是個剛從Soundcloud走出來的新人,但這首瀚音樂邀請塞爾邦-加納加持的《Location》,是真的質量出眾。
如何形容呢?
出類拔萃的,放鬆隨興的當代都市音樂。
真正的,青少年之聲。
賈斯汀-比伯、賽琳娜-戈麥斯、愛莉安娜-格蘭德,他們都是青少年明星。他們的音樂,是流行音樂工業流水線的巔峰產品,是流媒體平台上播放量十億的鑽石單曲,是哪怕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會戴上耳機偷偷聆聽的guilty pleasure,但絕對無法代表這個時代的同齡人。
因為,沒有哪個十七歲的高中生會在學校裡驕傲地宣稱,他們最喜歡的音樂人是“黛米-洛瓦托”,最喜歡的音樂是“e a”,這樣做基本相當於是終結自己在校園裡的社交生活。
他們需要一個足夠獨特的聲音,展現他們同樣獨特的審美觀念。也需要一個足夠知名的人物來承載這道聲音,免得朋友們認為自己太過特立獨行,以至於變成了反社會的怪胎。
哈立德,就有潛力成為這樣的人。
九十年代的時代之音,是Nirvana、Pearl Jam、2Pac、Biggie和Radiohead,是反叛保守主義社會的頹廢搖滾和匪幫說唱。零零年代的時代之音,是Blink-182、Daft Punk和Amy Winehouse,是不講傷痛隻談風月,毫無顧忌青春洋溢的流行朋克、歐陸電子和流行爵士。
而進入2010年代,享樂主義思想進一步成為年輕人奉為圭臬的聖經,除了全是藥、性、槍的嘻哈音樂,還有主攻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流行電子之外,最受Gen Z青少年愛戴,口碑最好,被認為聽感、流行度和藝術性兼具的音樂,就是一路進化到現在,跟嘻哈音樂和電子音樂充分融合的當代R&B和都市音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