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視覺奇觀
個人好惡放在一邊,把對藝術性的追求也放在一邊,僅以流行音樂商業化的標準來看,《Bad Things》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
這是一首將主流廠牌的成功公式套用到極致的優秀範例。
起手就是副歌部分最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在歌詞細節稍有改動的前提下,會使樂迷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Deja Vu錯覺。
我是不是以前聽過這首歌?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我對這段旋律會如此熟悉?人類最無法抑製的就是好奇心,待他們在腦海中搜尋到答案的時候,《Out of My Head》的精華部分已經至少循環兩遍,歌曲也進入第41秒了。
絕大多數音樂流媒體平台規定,隻要連續收聽一首歌30秒,就算是一次有效播放。
這便是《Bad Things》首周播放量能達到570萬次的緣由。
投機取巧,沒錯,但這是每個唱片公司都在玩的遊戲。誰能堅持30秒,誰就能拿到版稅,這種計算規則的影響下,未來這種把高光部分放在開頭的歌曲隻會越來越多。
一如數年之後,每個人都能分析兩句的短視頻平台黃金三秒法則。
單刀直入的開場能提高聽眾留存率,精心設計的編曲結構,也能給人帶來像好萊塢動作電影一樣延綿不絕的暢快感。副歌起頭,主歌的饒舌部分隻有不到三十秒,隨後接棒的便是MGK經過autotune處理的大白嗓唱腔,雖然演唱者毫無技巧可言,但這一段旋律上作曲家麥迪遜-洛夫卻花了不少心思。
她以《Out of My Head》原曲的主題旋律為中心,為其構建了一個八小節的pre-chorus。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為主歌與副歌之間,巧妙地鋪設了一個情緒遞進的橋梁。
《Bad Things》總長度3分59秒,除了14秒的intro,和13秒的break之外,整首歌曲都沿承了Chorus - Verse - Pre-Chorus - Chorus的結構,平鋪直敘,不玩任何花哨的編曲技法,把最直接的信息和最純粹的情緒天然去雕飾地呈現給聽眾。
麥迪遜-洛夫和The Futuristics生怕樂迷們不知道重點在哪裡,還在break之後直接砍掉主歌,把pre-chorus和副歌部分重複了第三次。
換句話說,《Bad Things》基本上就是把《Out of My Head》最精華的唱段掰開了揉碎了,加了一點饒舌元素的現代佐料,炒出了三道一模一樣的好菜,缺乏變化,但是量大管飽。
非要在影視界找個對比的話,《疾速追殺》擁有最為相近的製作思路:簡單交代一下誰殺了基努-裡維斯的狗,接下來就是90分鐘酣暢淋漓的廝殺。
知道觀眾最想看什麼,最不想看什麼,是《疾速追殺》以小博大,用2000萬美元製作成本建立起一個電影宇宙的秘訣。
而知道聽眾最想聽什麼,最不想聽什麼,也是《Bad Things》在兩位藝人都不算是一線巨星的情況下,得以迅速積攢播放列表,憑借4600萬人次的覆蓋率排名本周電台榜第17位的法寶。
全是爽點,沒有廢話。
商業電台,需要的就是這種,不管哪個部分都是高潮,隨便從哪裡開始放都行,隨便在第幾秒截斷亦不會覺得突兀,無論聽沒聽過都能跟著哼哼兩句的口水歌。
能費觀眾的口水,那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就是好歌。
聽聽現場整齊劃一的大合唱就知道了。
Mad City開場藝人麥迪遜-比爾的演出已經過半,前麵的任何一首歌都很難讓現場觀眾張口,畢竟有些單曲太過冷門,絕大多數人哪怕聽過也記不住調子。稍微有點知名度的歌,比如《We Are Monsters High》和《Melodies》,又略顯幼稚。要真的隨聲附和,估計會被同伴嘲笑到今晚回酒店為止。
但《Bad Things》不同,這段旋律本來就住在所有美國人的記憶裡,三兩個音符即能將其激活。於是,麥迪遜第一段副歌剛唱兩句,台下各個區域就漸次響起了零星的跟唱,等機關槍凱利放下麥克風,麥迪遜重新接管旋律之後,現場四萬名觀眾裡,已經有一多半的人在跟她一起吟唱了。
八九十年代的慢板搖滾情歌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不管你如何改編,隻要在現場奏響這些旋律,隻要有人願意舉起雙手在空中隨風飄蕩,隻要從陣列音響裡傳出的人聲,有幸能彙入人類腔體自然共鳴的洪流,那麼,不管今夕何年、身處何地,參與者都能瞬時感受到一種時光倒流,仿若回到了1985年拯救生命慈善音樂會的錯覺。
至少麥迪遜有這樣的錯覺。
從故意做舊的沙發上站起身來,麥迪遜走到MGK身邊,用一個腹部發力的深呼吸調勻氣息,將麥克風放上話筒架,再把唇瓣湊到金屬濾網前。
“Am I out of my head……”
第二段副歌的第一句歌詞剛剛出口,麥迪遜-比爾原本沉靜的麵龐,便泛起了縷縷愕然的波紋。
因為,她感受到了撲麵而來的滔天聲浪。
不是掌聲、不是尖叫、不是歡呼。
是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