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重複上演的曆史(下)(2 / 2)

所以,趙宥真的潛台詞,其實是想指出鮑勃-多爾與猶太資本家的親密關係。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才讓他站在了反對嘻哈文化和匪幫說唱的第一線。至於韓易和麥迪遜-比爾能不能聽明白她的話外之音,就需要他們自己揣摩了。

“每一次政治運動都與權力動態有關。要麼是為了獲得權力,要麼防止失去權力。”韓易顯然是聽懂了的那個,“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鮑勃-多爾應該不是那個唯一積極發聲的政客吧?”

“你沒猜錯。”趙宥真的嘴角浮現出了一抹欣慰的笑意,“同樣積極反對說唱音樂的,還有裡根總統的教育部長,虔誠的天主教徒威廉-本內特,和被黑人社群稱為‘叛徒’的辛西婭-德洛雷斯-塔克。”

“這就說得通了。”

韓易點頭應和。曆史上針對新浪潮的打壓,基本上都是由這三股勢力組成的——積極維持現狀的食利階層,頑固守舊的極端保守派,還有浪潮內部出現的投降者。

在1995年的這場文化戰爭中,威廉-本內特代表的就是冷戰結束後乘勢而起的新保守主義份子,而辛西婭-德洛雷斯-塔克,則是2Pac等黑人說唱音樂人眼中的投降派。當然,這位民權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出於“擔心說唱音樂會宣揚厭女主義,威脅到非裔美國人道德基礎”的發心,反對嘻哈文化的進一步擴張,是否屬於對族群本身的背叛行為,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但至少在大多數美國黑人,特彆是以Dr.Dre為代表的嘻哈音樂人心中,塔克夫人就是一個曲意逢迎白人主流思想的叛徒。

“憑借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幕後支持者的配合,嘻哈文化和匪幫說唱的負麵信息成為了美國人最常看到的時政新聞,美國國會也就這一音樂流派的墮落性和危害性,舉辦了大大小小多次聽證會。最終,在行業內外和公司內外的三重壓力下,華納音樂美國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道格-莫裡斯,開始要求接管Interscope唱片,或者至少獲得Interscope唱片未發行音樂的審批權,但這一要求受到了來自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的強力抵製……最終,大西洋唱片於1995年下半年,宣布將手頭的股份,以1.15億美元的價格賣回給約文和菲爾德。而負責處理這件事的道格-莫裡斯,也因為無法有效控製旗下的子公司,而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敗下陣來,被時代華納解雇。而此時,距離他從大西洋唱片的CEO升任華納音樂的CEO,僅僅過了不到一年而已。”

“這就是道格-莫裡斯和他的門徒們敵視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的原因,是嗎?”麥迪遜-比爾揣測道,“約文和菲爾德完全可以假意應允莫裡斯的要求,讓他可以給華納音樂交差,但他們卻選擇了最強硬的方式。”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當時也沒有搞清楚華納音樂內部也存在著權力傾軋的情況,誤以為道格-莫裡斯是想要以此為由從他們手裡收回管理權吧。”韓易給出了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沒想到,道格-莫裡斯的競爭者們,想要玩的是一石二鳥——既驅逐Interscope,也乾掉莫裡斯。”

“不管怎麼說,反正從那時起,吉米-約文和道格-莫裡斯的關係就變得十分緊張了。”趙宥真深深地看了一眼韓易,用這種方式無聲地讚同著對方的看法,“離開大西洋唱片成為獨立廠牌之後,約文和菲爾德一直在積極尋找下一位合作者。而EMI、BMG、寶麗金和MCA,這些華納音樂之外的九十年代音樂產業巨頭,都對Interscope非常感興趣。因為,鮑勃-多爾的政治迫害不但沒有影響到嘻哈文化和說唱音樂的發展勢頭,反而給Interscope創造了大量的宣傳噱頭。整個廠牌在1992年到1995年的時間裡,一共錄得3.5億美元的毛利,而且每年的利潤率都在節節攀升。時代華納在政治上的避險之舉,讓他們收獲了一場財務方麵的慘敗。”

“在意識到無法徹底根除嘻哈文化之後,那些……大型集團,就開始想方設法地用另一種方式將說唱音樂消融進主流文化裡。Interscope的估值也在這一輪又一輪的爭奪中水漲船高,最終,MCA唱片以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nterscope?50%的股權。而巧合的是,那個時候,出任MCA唱片首席執行官的,正是約文和菲爾德的老冤家,道格-莫裡斯。”

“那這件事怎麼可能發生呢?我說的是MCA收購Interscope股權這件事。”麥蒂疑惑地眨了眨眼睛,“如果道格-莫裡斯跟他們是死對頭的話。”

“因為MCA唱片內部不止有道格-莫裡斯這一股勢力……或者說,新來的雇傭兵,完全無法與已經在這裡深耕了六年的元老抗衡。你還記不記得,當年是誰把自己的唱片公司賣了出去,才激勵吉米-約文創立了Interscope的?”

“大衛……噢,對,格芬唱片的收購方,就是MCA!”麥蒂豎起食指,興奮得像是發現了新大陸,“所以是大衛-格芬在MCA的這樁收購案裡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畢竟我不是親曆者,隻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來做合理的推測……而來自各方的記載都清晰地顯示,大衛-格芬正是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能夠順利讓Interscope安家MCA的幕後推手。格芬於1990年將自己的唱片公司賣給MCA,換取了MCA價值5.5億美元的股份。一年之後,鬆下電器收購了MCA,把大衛-格芬的股份以6.7億美元的價格溢價收購了過來。作為交換條件,格芬繼續以掌舵人的身份,在格芬唱片呆了四年……直到他推進完成Interscope的收購案,將其也納入MCA旗下為止。”

“Interscope和MCA的雙向選擇……確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韓易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地輕聲說道,“比起EMI、BMG和寶麗金這種在行業裡存活了近半個世紀的老家夥,新入局的鬆下電器顯然是更符合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胃口的選擇。同樣是闖入好萊塢的新勢力,抱團取暖,能為Interscope爭取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必須得說,約文先生與亞洲資本的合作經驗,的確非常豐富。”趙宥真接過話頭,“道格-莫裡斯極力反對Interscope這樁收購案,認為這些匪幫說唱歌手的加入,會讓本就龐大臃腫的MCA分崩離析,也會讓剛剛入場的鬆下電器成為眾矢之的。但鬆下電器顯然更傾向於采納大衛-格芬的意見,畢竟,他們對好萊塢的權力鬥爭知之甚少,能夠看到的,隻有Interscope唱片遙遙領先的銷量。於是,道格-莫裡斯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完成與MCA的協議,把Interscope變成了這家音樂集團的旗艦廠牌。”

“收購完成的當年,Interscope即為集團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憑借著Bush、2Pac、Dr.Dre和Snoop?Dogg的專輯,它成為了二十年來第一個霸占公告牌專輯榜前四位的廠牌。1996年全年營收2.5億美元,幫助鬆下電器高位售出MCA,將集團轉讓給了加拿大的飲料巨頭西格集團。”

“西格入主之後,MCA被重新命名為環球音樂集團,由道格-莫裡斯繼續掌舵。而旗下最重要的廠牌Interscope,則在環球音樂收購了寶麗金唱片之後,與寶麗金的A&M唱片以及格芬唱片合並,成為了現在的Interscope?Geffen?A&M。風頭最盛的時候,Interscope一個廠牌,就能占到集團總銷售額的30%。”

“第一局對決的勝利者,的確是吉米-約文和泰德-菲爾德。但道格-莫裡斯沒有選擇舉白旗投降,Interscope?Geffen?A&M的強勢,極大地擠壓了其他廠牌,特彆是索尼和華納對標廠牌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雖然Interscope在對說唱音樂的圍剿中幸存了下來,但他們的敵人卻比之前更多了。索尼、華納,包括環球自己的CEO,都希望看到Interscope一蹶不振。道格-莫裡斯想要在環球內部扶持起一個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也就是Island?Def?Jam。2000年以來,IDJ一直在努力追趕Interscope的步伐。一般來說,最強大的依然是Interscope,排名第二的是大西洋唱片,而第三位就是Island?Def?Jam了。除此之外,莫裡斯還想創立一個新的分支,進一步削弱Interscope在集團內部的影響力。但由於二十一世紀初,環球音樂集團一直在經曆著劇烈的結構調整,直到維旺迪入主才算穩定下來,所以莫裡斯也就一直等到2006年,才與索尼音樂的克萊夫-戴維斯攜手,由後者派出利普曼兄弟加入環球音樂,組建了共和唱片。”

“接下來的一切,就都是曆史了。道格-莫裡斯將他能調動的所有資源,都傾注在新創立的共和唱片上,幫助這家廠牌迅速趕超了Interscope——2007年銷售總額還排在第八位,到了2012年,就直接反超Interscope,登頂了全球銷量榜冠軍。與此同時,道格-莫裡斯也試著在Interscope?Geffen?A&M裡扶植自己的勢力。他引入了法瑞爾-威廉姆斯和查德-雨果的廠牌Star?Trak?Entertainment,利用兩位頂尖製作人的音樂才華,培育出了Black?Eyed?Peas和Keyshia?Cole這樣的當紅明星,讓IGA逐漸擺脫了以‘Interscope’為主的局麵,越來越多的冠軍單曲和專輯,開始以‘Geffen’,特彆是更親近道格-莫裡斯的‘A&M唱片’名義發行。另外,道格-莫裡斯還利用說唱音樂的特性,在IGA內部點燃了無數根導火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he?Game和50?Cent的紛爭……然後就是2007年,道格-莫裡斯從索尼音樂那裡買來了Octone唱片,重組到A&M旗下,帶來Maroon?5等一大批著名音樂人,進一步削減了吉米-約文的掌控力和話語權……”

“約文先生具體是怎麼應對這一局麵的,這就不是光搜集資料就能看到的東西了。也許某天情勢適宜,你可以直接問問他……但我們可以看到,他應該是做了不少努力的。精心打造的女子組合The?Pussycat?Dolls,還有Interscope最後的巔峰作品Lady?Gaga,就是他爭取在與道格-莫裡斯的鬥爭中占得先機的證明。但他應該自己也清楚,在沒辦法用其他灰色手段扳倒道格-莫裡斯的前提下,他能夠調動的資源,肯定比不上母集團的首席執行官。他必須小心翼翼,保證自己的每一步都不出任何差錯,不推出銷量慘淡的專輯,不推廣無法盈利的藝人,才能維持Interscope在環球音樂的地位和影響力,才能保證他自己不被集團內部的敵人發難推翻。而道格-莫裡斯則不需要有這樣的顧慮,他隻用調兵遣將,指揮各家廠牌輪番鏖戰,直到吉米-約文精疲力儘,無計可施為止。”

“你這麼說的話,吉米-約文……在道格-莫裡斯麵前,完全沒有任何勝算啊。”麥迪遜-比爾長舒了一口氣,感歎道,“Interscope如果業績不佳,就給了總部動手進行人事調整的借口。而Interscope表現良好,道格作為集團負責人也會在維旺迪眼中加分。吉米不管怎麼做,都不可能在這個規則之內擊敗對手,充其量就是維持現狀而已。”

“非常清晰的見解。”趙宥真讚許地看了一眼麥蒂,“這就是吉米-約文會跟Dr.Dre聯手,跳出傳統的音樂人商業拓展框架,去建立Beats這個品牌,做耳機和音響設備的原因。一般的嘻哈歌手,都是成名之後,跟耐克或者阿迪達斯聯名,推出一些鞋子,再賣點衣服周邊,用這種方式來補貼他們奢侈的生活方式。沒人會想要花費大力氣,真正地去設計一款產品,建立生產線,進行如此實際且巨大的投入。Dr.Dre和吉米-約文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看清楚了現實——他們正在被環球音樂逐漸邊緣化,而已經不再年輕的他們,也不可能去索尼或者華納重新建立一個Interscope這樣的旗艦級廠牌了。”

“所以Beats其實是一個絕望的自救行動,隻是最終獲得了成功而已。”韓易打了個總結,“為了在音樂產業內真正建立起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事業,並且最大程度上擺脫環球音樂的影響,吉米和安德烈選擇了之前從來沒有所謂‘圈內人’選擇過的創業道路。音頻設備,是與音樂本身有關,但遊離在內容生產鏈條之外的業務板塊。傳統意義上來說,這個領域隻會吸引科技公司的興趣,而不是音樂人。吉米和安德烈做出了大膽出格的舉動,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Beats成為了全球第一的耳機品牌,最終被蘋果收入囊中,然後順勢成為了Apple?Music的CEO。道格-莫裡斯和他的同伴們應該怎麼也沒有想到,明明已經被放逐到了音樂產業的邊緣,吉米-約文居然還能通過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歸。”

“最奇妙的就是Apple?Music的建立。從音頻設備製造商到音樂流媒體平台供應商,吉米-約文不光拿到了錢,還拿到了之前在環球音樂無法想象的權勢。市麵上初具規模的流媒體平台不過五六家,而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隻有Spotify和Apple?Music兩家。可以說,在這個流媒體播放的時代,吉米-約文直接捏住了所有唱片公司的命脈。”

“我現在知道泰勒-斯威夫特嘴裡,那個神秘的幕後推手是誰了。”韓易笑意吟吟地說道,“幫助弗蘭克-奧申上演勝利大逃亡的,就是吉米-約文本人。Apple?Music繞過唱片公司,直接跟藝人打交道,談下了那麼多獨家協議,目的不光是為了讓道格-莫裡斯難堪而已。吉米-約文想做的,應該是徹底打破三大音樂集團稱霸的格局,讓道格-莫裡斯和他的同謀,成為這個舊日體製的守墓人。”

“現在我明白為什麼所有人都想摧毀我們公司了。”麥迪遜-比爾揚起下巴,拖長聲調,“我們跟吉米和安德烈走得太近了……易,應該有不少人誤認為你是他們兩個扶植起來,在唱片領域顛覆秩序的代言人吧。”

“如果他們真的是這樣看我的,那我反而會覺得很……如釋重負。”韓易給出了一個麥蒂不太能完全理解的回答,然後將視線轉移到了趙宥真身上,“吉米-約文和Dr.Dre的事情講完了,那大衛-魯賓斯坦呢?就是因為CEP-III投資了瀚音樂,就說明他也是這場陰謀的共犯了?”

“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假裝自己不知道?”宥真蹙起眉頭,眼神裡滿是疑惑。

“我該知道什麼?”

“蘋果30億美元收購Beats之前,以5.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部分股權,幫助Beats企業估值站上十億美元的,正是凱雷集團。”

“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魯賓斯坦先生,也不知道他跟你的關係究竟到了什麼程度……”

“但是,至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約文和Dr.Dre都不是這場反擊戰的總策劃……”

“站在Beats身後的大衛-魯賓斯坦,才是想要把好萊塢和音樂圈換個顏色的主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