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仙主你好(2 / 2)

“呃……桑梓,給人寫信,抬頭寫什麼?”

仙主你好?仙主吉祥?

“奴婢不識字,哪裡知道寫信該怎麼抬頭喲!”桑梓擺著手說道,“這個您應該問銳少爺或者銘少爺,或者問府裡的先生啊!”

“那還是算了吧。”李釗覺得連信的抬頭都不會寫實在太丟人,他情願自己琢磨。

李釗拿著萬寧的信看了半天,終於抬筆寫下:

“仙主:行走如意。”

他真是天資過人!起居安吉對行走如意!

多麼工整!

李釗接著把想要說的話都寫了下來,並對萬寧府上的鮮花餡餅表現出了十分的垂涎。

他也寫了昨日廚房做的點心“韭菜盒子”十分美味,隻是吃完要喝茶漱口等瑣事。

兩孩子在吃喝上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以及執著的追求,探討出各種蔬菜和花草結合的辦法,並表示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在一起試驗一下。

他洋洋灑灑寫了四五張紙,倒不是內容多,而是因為他的字寫的大,還有錯字糊成團的時候,所以不多的內容倒成了五張紙來。

李釗看看萬寧的信,再看看自己的信……

看看萬寧的字,再看看自己“粗壯”的字跡……

他默默地又拿出幾張信紙,展了開來。

他的字還是母親手把手教的呢,他還以為寫的極好,結果不但不如銘弟,甚至連萬寧一個小姑娘都不如。

他認真的一筆一劃謄好新的信,左右檢查一遍沒有任何錯漏,這才塞進信封裡,準備去拿給堂兄。

若沒有意外,堂兄放假的時候都是在北園裡過的。現在銘弟弟也搬去了北園,他要送信,肯定要去持雲院一趟的。

正好,他也做了個決定,想要和堂祖母說一說。

顧卿此刻卻不在北園,而是在外廳接待外客。

行知書院的陳軼帶著幾位書坊的主人和刻書鋪的負責人來拜訪邱老太君,想要獲得刊刻《三國演義》發行的權利。

此事本來應該是李茂過問的,但李茂部裡事忙,聽了他們的請求以後,直接讓陳軼去府裡找老太太。他家的《三國演義》是老太太背誦出來的,又是他父親的著作,老太太說能印就印,說不能印就不印。

所以陳軼的拜帖就發到了邱老太君的手上。

《三國演義》這本書在京城裡獲得了極大的轟動,但由於都是手抄,流傳不廣,隻有一些學子和信國公府交好的人家有上幾卷。但隨著今科進士還鄉或去外地任職,這《三國演義》終於在各地開始有了蹤跡。

大楚之前,所有書籍都由官方刊刻修撰,自尹朝出現雕版以來,國子監開始出現集賢院,專門負責印發書籍。

胡人肆掠中原以後,國子監裡所存的書版全部被毀,國子監裡的博士和學士們為了不讓這些書從此消失在胡人的手裡,冒著極大的危險,耗儘精力將許多書默了出來,又秘密送到地方上有膽量的書坊裡重新刊刻成書,這才沒讓許多著作毀於一旦。

大楚立國,這些書坊紛紛把以前替國子監博士們保存的刻版和書籍拿了出來,重新填補國子監的集賢院。先皇為了表彰這些書坊當年的義舉,對這些私人的書局、書坊、刻書鋪十分優待,又大力支持民間書籍的傳播,徹底打破了世族和官方才有大量藏書的曆史。

正因為前朝書籍損失太大,信國公府的“微霜堂”才能那麼受到文人士族的追捧,而後來開放了私人書局,李茂才能斥資購買大量書籍繼續填充微霜堂的藏書。

由於當年胡人征戰中原之時,江南地區受損失最小,所以當年僅剩的大部分刻書鋪都集中在吳州的錢塘地區。

而那裡,正是江家的大本營。

沒人知道《三國演義》這樣的奇書為什麼皇帝不下令國子監的集賢院刊刻成書,而是隻放任手抄本流傳。但皇帝同樣也沒有禁止此書流行,甚至有許多大臣都證實曾在皇帝書房的桌子上看過這本書,那麼說明這書在皇帝眼裡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樣一本還沒流傳開來、國子監也沒有刊刻的奇書,又牽扯到如今大楚的公府勳貴,其中蘊藏的商機,頓時讓書商們紛紛上京尋找活動的門路。

李茂平日裡深居簡出,對各種社交活動雖然熱衷,但卻很少和商人打交道。這些書商沒辦法直接搭上線,就通過各種關係找到了行知書院的陳軼。

人人都知道行知書院是信國公府舊任的幕僚長開的,如今陳山長和信國公還保持著良好的交往,行知書院有大半學子是減免束脩的,這其中支撐著行知書院的經費從哪裡來,很多人家都猜是信國公府資助的。

陳軼接待了幾位書坊的商人,下意識覺得這是信國公府揚名的大好機會。

信國公府以武勳立府,人人都知道李碩決策果斷,部署周密,他行軍打仗,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指揮極其靈活,因而多獲勝利。

但由於李老國公出身貧寒,所有兵法韜略都是成年後才開始學習,一直受到將門世家的詬病,認為他是野路子,加之後來李蒙、李茂為了避嫌,都走的是文官道路,信國公府權利地位是有了,在武勳一事上的名聲卻一直都不算太盛。

尤其和累世出名臣良將的晉國公府比起來,底氣就弱了那麼一點。

陳軼自然也拜讀過那本《三國演義》,隻覺得自己當年果然沒有跟錯主子,這老信國公果真是胸中有大丘壑大智慧之人,當年急流勇退也絕不是隻看在感情上。

隻可惜運道太差,否則如今李蒙在世,信國公府很快也將成為出將入相之府。

但如今不同了,若是李老國公的《三國演義》能宣揚開來,再叫吳玉舟想法子在雲夢閣裡培養一批說書先生,這三國演義就將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信國公府最亮的一扇招牌。

這書妙就妙在老少鹹宜,雅俗共賞。也許是李老國公並非出身世家的原因,通篇《三國演義》雖然說得是曆史,可也夾雜各種之言,半點都不艱澀,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粗淺,最適合街談巷語,府中雅敘,廳堂聽書。

加之“三國”裡有許多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接受起來就更加容易。

所以陳軼接受了這幾位書商和刻版商的托付,直接去找了信國公李茂,說明這背後蘊藏的無限好處,勸他接受下來。

李茂自然也想同意,但這書是他母親複述出來的,道理上至少要支會家中老太太一聲,於是便有了今日這一趟。

顧卿聽到有出版社社長加印刷廠廠長要見她,連忙整衣去前廳見客。

書商和刻版商雖然也是商人,卻也是大楚諸商之中最不受歧視的,概因這些商人是為了傳播學問而從事此行當,絕大多數都讀書識字,有些還學問淵博,說話並不讓人討厭的緣故。

這幾位書坊的商人都是錢塘地區最大的幾家書坊的負責人,旗下的書齋書局遍布大江南北,這些人和大楚各大刻書鋪也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所以此次來的時候,也帶了各大刻書鋪的技術骨乾,就是為了向信國公府展示自家實力的雄厚,技術的精湛。

這幾位書坊老板互相都相熟,他們之中,“罄竹齋”的老板吳應人最年長,便由他最先說明了來意,並且由其長期合作的刻書鋪“華三郎刻書鋪”的負責人提供了自家的雕版、印紙、裝幀本和套紅本給顧卿觀看。

這些人進府都是做了諸多準備,不但背來了沉重的大版小版,還帶來了諸多紙張和以前的成書。私人書坊不像官家修書,質量肯定是及不上官家版本的,但他們這些民間刻書局的技術也在不停發展,自詡不會比官方差太多。

顧卿看完了三家送上來的各種“投標材料”,好奇地問“華三郎”的負責人:“諸位帶著這麼多板子進京,難道不累嗎?”

“老夫人,一塊雕版通常要耗費師父極大的心血,這就是我們刻書鋪的根本,自然是要帶上來給您看一看的。一塊板子刻得好,可以用許多代……”

顧卿見這人開始滔滔不絕的說這雕版有如何如何多的門道,知道他是曲解了她的意思,連忙打斷:“老身隻是覺得這些板子體積太大,諸位為何不帶些活字過來再行拚湊?”

幾位刻書鋪的負責人麵麵相覷,其中一個膽子較大,直言相問:

“邱老太君,何謂活字?”

顧卿一愣。

這裡還沒有活字印刷嗎?這時候的時間推算,不已經相當於宋末的時間了嗎?

是了,這時候世家還在綿延,印書以前大約都是這些世家私人控製的,科舉聽說也是尹朝才開始推行,地方上的書籍事業應該進展的很慢。

“你們可以試試把常用字全部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字模,到了要印刷之前,再讓人排版在盤子裡,把活的字模全部按照順序排列起來,等印完了拆出子模,就可以反複使用……”顧卿隻是稍微點了點,幾位刻書鋪的負責人眼睛立刻一亮。

“邱老太君,這辦法您是從何處得之?”華三郎家的負責人難掩激動的說道:“我們一定要向那位高人請教請教!”

“呃……”顧卿不敢說是另外一個時空裡一個叫做畢昇的人發明的,隻好含糊其辭地說道:“印章不就是這個道理嗎?許多個印章連在一起不就是一麵書頁的字?既然雕版這麼麻煩你們都能做出來,活字應該更容易吧?”

幾個刻書鋪子的負責人此時也不再關心到底能不能拿到《三國演義》的版權了,所有的問題都圍繞著“活字印刷”的細節上來問。顧卿想了想曆史課本上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過程,將自己知道的細節也多說了一些。

比如說可以用膠泥代替木板,可以用銅字或者鉛字的活字模,比如說常用字多備,生僻字可以隨製隨用,可以拿粘土黏住底板來卡住活字,以後拆下等等。

家中諸人都知道邱老太君慣於各種奇思妙想,卻不知道她能想到這種讀書人都不會猜想到的事情上去。還是說這位邱老太君正因為不是讀書人,所以想的東西才不會拘泥於常規和慣例?

這簡直是意外之喜,所有來的書商和刻師都恨不得長留信國公府,日日聆聽教誨才好。

顧卿說了半天,嘴巴都說乾了,人也有些疲憊。陳軼見幾位書商還要再多盤桓,輕咳了幾聲,提醒他們彆忘了正事,這些請教的事情以後再提不遲。

他們這才如夢初醒一般連忙談起《三國演義》的事情,隻是說話間老是晃神,顯然心思已經飄到“活字印刷”上去了。

顧卿看這三家技術不分伯仲,實力也都大差不差,隻是偏重經營的區域有所不同,便慷慨的把《三國演義》的刊刻發行權都給了三家,三家都可以銷售,也可以刊印。

不過他們三家技術不一樣,一家擅長畫版,顧卿便建議他多畫插圖,一家擅長套印,顧卿便建議他多做彩本,還有一家裝幀精美,顧卿便讓他多做“典藏版”、“精裝版”,以供大戶收藏。

三家得了這天大的好處,哪裡有不從的,當下便定下了“畫本版”、“彩印版”和“精裝版”的路線,這三種類型各有千秋,雖內容不同,也不怕互相拆台,大家各憑手段賺錢就是。

至於收入,由於《三國演義》是李老國公的著作,除了他們花了大價錢要從李銳手上抄錄那本原始版本的錄本以外,還約定好了以後的出售的《三國演義》信國公府拿五成,他們拿五成。

信國公府要負責向文人學士去求引言和題跋、注解等,而三家必須在《三國演義》一書裡打出“三國殺”的廣告,順便在書坊裡出售“三國殺”。

三國殺的收入,約定好了信國公府七,書局三。

這三家書坊完全沒想到“三國殺”這種遊戲有什麼好賺錢的,所以隻當做一般的附加條件答應了這種利益分配方式。

隻是一些套印的紙上遊戲罷了,費不了什麼成本,三成利益回本綽綽有餘。

顧卿談到後來精力實在不濟,隻草草擬好一些框架,也沒留下什麼書麵上的契約,約定好後日再來細談,便要家裡下人送客,單獨留下了陳軼。

她對經商實在是沒有自信了,一個玲瓏閣虧得本都回不來,她想要多聽聽各位幕僚和專業人士的建議,便托陳軼找一些善於經商的人才來參讚此事,她隻負責最後拍板。

另一邊,終於等到客人們都離開了的李釗連忙跑向前廳,一進門就嚷嚷起來。

“堂祖母堂祖母!我想去行知書院!咦……”

前廳裡除了堂祖母,為什麼還有個山羊胡子的老先生?

客人們不是都走了嗎?

作者有話要說:小劇場:

陳軼:哦謔謔謔,看我的書院經營的多好,連小孩子都想進去喲!

吳玉舟:我的雲夢閣也不錯,等他長大了就想進去了。

作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