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訴苦大會(1 / 2)

林浩文和洪寬檢閱完這些死氣沉沉的“軍隊”後,軍事學校的學習改造也正式開始了。

改造計劃基本出自林浩文之手,洪寬等一些驅逐艦上的軍官也提了一些意見。

首先,要將參與學習改造的人分成兩部分,一是主動投靠東海義軍的部隊,比如張廣和董方遠等人的部隊,二就是戰俘。

針對戰俘,首先在軍事學校的大操場上,用三根木杆搭起一個大門。

所有的戰俘在大門前列隊,然後向他們簡單傳達東海義軍為誰而戰,義軍對待俘虜的政策,義軍的糧餉待遇,還有人人平等、官兵一致等原則。

最後,想留下參加東海義軍的,就從大門裡走過去,告彆過去,一切重新開始。不想留下的,就從大門旁邊走過去,領路費回家。

一輪篩選後,願意留下加入東海義軍的俘虜們按照現代軍隊編製,以營、連、排、班重新改編,他們的身份也從戰俘轉變為學員。

其中的營連長以及相應的教、指導員都是驅逐艦上的軍官,下麵的排長、班長則是驅逐艦上二期以上的士官。

張廣和董方遠部下那些主動投靠東海義軍的農民軍則分離出來,單獨編成了兩個營,組織架構也都大差不差。

此外,林浩文和洪寬還專門從艦上各個部門抽調了一些高學曆的軍官,擔任輪值教員。

完成改編後,正式的學習就開始了。

當然所謂的學習,沒有任何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在各班長的帶領下,展開“訴苦大會”。

所謂“訴苦大會”就是讓士兵們把自己遭遇過的各種苦難都說出來。

比如,自己以及家人當年是怎樣被地主毆打,明廷的官員如何不顧百姓死活追繳賦稅,清軍如何擄掠自己的村子,如何殺人不眨眼,自己同村的百姓如何淪為滿洲貴族的奴隸……

除了這些,針對出身不同的軍隊,同樣有不同的工作方式。

主動投靠的農民起義軍就不說了,他們可能大字不識一個,但對壓迫感同身受,一點就透,很快就能把道理想明白,做工作也相對容易。

投降和被俘清軍會稍微麻煩一些,這些清軍中有滿洲八旗兵,也有投降滿清的漢人士兵。

漢人士兵的成分就比較複雜了,要麼是清廷在遼東招募的,要麼就是前明軍士兵投降了清朝。

而前明軍士兵又分為府兵和一些府縣衙門招募的募兵,此外還有一些地主富戶招募的私兵。

麵對如此複雜的戰俘,林浩文都專門做了研究,並且製定了策略。

針對前明軍士兵,一般就從明末軍戶有多慘,以及軍中各種壓榨和奴役等等開始入手訴苦。

針對府縣、富戶招募的募兵和遼東漢兵,則針對軍隊內部各種不乾人事的長官和權貴展開控訴。

不過嘛,最麻煩的還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兵。這幫人從小就把打砸搶燒當成了生活的常態,對中原漢人也有仇視情緒,甚至不把漢人當成人,認為漢人就應該是他們的奴隸。

針對這些八旗兵,林浩文等人專門做了很多功課,費了很多心思,目的也是讓這些八旗兵認識到自己隻不過是清廷皇帝和滿洲貴族的奴隸和打手。當然這些八旗戰俘的轉變需要更多的時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