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個循環,百姓的生活自然是能夠提高。
所有的百姓都能吃飽飯穿暖衣了,自然就都不會乾那種打家劫舍的事情了,大明的治安也就好了。
如此一來,在大明自然就形成了那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風氣了。
而且這種風氣竟然持續了百年之久。
就隻是這一點就足可以被史學家議論很久了。
在以前或者的時候,這個事情倒是也曾經發生過,到那最多也僅僅隻有十幾年的時間。
像大明這種持續百年的還從來就沒有過的。
在把話題回到和風那裡,他的千畝良田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也為大明朝解決了不少百姓的就業問題。
這可為朱由校解決了很大的一個難題。
朱由校因此也是經常性的召集和風,魚立果還有張碩一塊進宮吃飯,一起陪同的還有朱由檢。
其實,朱由校經常請他們吃飯最大的一個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所乾的事業對大明朝的照福,而是他們想要回憶蘇誠,以及想要對蘇誠留在這裡的人照顧一下,也算是對蘇誠的間接感謝了,他們可都清楚沒有蘇誠他們也沒有今天。
他們三個人剛開始對皇帝的邀請還是有些局促的,後來隨著此次數的增多,與朱由校漸漸的熟絡起來之後也沒有那麼的不安了。
幾個人混的倒是很好。
他們幾個人也都很有自知之明,在私下裡一塊喝酒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談及公事的,又與官府交涉的公事的時候也隻與負責的官員商討就好。
朱由校若是知道了再不傷及根本的事情的時候也會網開一麵的。
畢竟人不是聖人,誰都有七情六欲,不可能做到那樣的鐵麵無私。
這個世上有幾人是包青天。
和風他們幾個人也省心,不會給朱由校找麻煩。
隻要他們幾個不找麻煩,無論是誰也找不出他們任何的過錯。
和風不僅給大明的境內弄了上千畝的良田還給其他的番屬國以及其他的鄰國也培養了不少的大棚。
和風把這項技術傳給他們,卻也掌握著他的命脈,無論時間多久,他們還都需要找和風請教技術。
這樣也就使得他們時常得仰仗著和風,自然也就不敢對大明怎麼樣。
其實,每個國家的土壤,水源,等氣候條件都不同,即便是同等的都教授給他們,他們也不一定能夠種好。
蘇誠也隻是把特定的大道理交給了和風而已。
具體如何操作也都是和風自己把握的。
不得不說,蘇誠找出來的這幾個人還真是挺有天賦的,很多事情都是蘇誠給他們大方麵點了一下,他們自己領悟出來的。
這個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到的。
而且他們三個人不僅自己關係匪淺,就是他們的後代關係也是非常的好,也算是世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