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宋念輝的野心(2 / 2)

東方好萊塢 一品黃山 6776 字 11個月前

又想了想,林孝智這才擺手道:“算了,那些個股東不想賣你也彆再追了,反正也就那麼點股份了,量他們也鬨不起來了”

見他拒不受功,宋念輝心中不由更加佩服,感慨說:“管理上我雖然自信,但若論賺錢搞投資,一百個宋念輝也抵不過林生你一人。寰亞的神話我就不說了,咱們九龍銀行去年若不是聽了你的指示,追討了大量的貸款收緊銀根,光是上個月的擠兌就又可能要重創了我們。現在我們確實失去了大量的貸款利息收入,但是過去的一個季度,光是在證券跟期貨市場上,我們就獲得了接近43uu萬港幣的純利,這還不算我們名下幾棟寫字樓的每月租金收入……按照目前這個發展速度,最多再一年時間,我就有把握讓銀行存款超過五十億港幣,九龍銀行躋身中型持牌銀行之列……”

香港銀行業極其之發達,不僅本埠就有上百家大小銀行,還有來自歐美各強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銀行巨頭搶灘,因此在香港“超、大、中、小”四級銀行劃分體係劃分的極其嚴謹,除了考驗各銀行本身的資產情況外,銀行吸納民間存款也是一項重要指標。

成功入股大陸深發展銀行,之後,林孝智對於九龍銀行已經不算太看重了。但饒是如此,這會聽到宋念輝野心勃勃的提出要把九龍銀行做大做強,依舊心中激蕩不已。沒人會嫌自己的錢太多,林孝智也是一樣。

當下微微一笑,對自己當初留下宋念輝並推薦他擔任總裁十分慶幸的林孝智笑著衝他點頭:“銀行有你在我放心,大膽放手去做,遇到什麼困難你隻管跟我說提……對了,我今天放棄拍攝過來,也是有一件事情要找你。我名下有家同樣名為‘九龍投資,的公司,下午我讓人把整理好的公司資料拿來,你抽時間去幫我注冊成為集團,注冊資金就五千萬港幣,從我賬戶劃走……”

今天他給劇組放一天假來見宋念輝,自己也是有事要來找他。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接觸跟密集談判,之前三月中旬北上時他曾接觸過的四家大陸企業,如今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入股的所有手續。除了最早談好了條件的深發展跟平安保險外,其餘兩家一開始對入股非常抵觸的健力寶跟小霸王科技,也都簽署了入股合約。

許是燕京親自過問了此事,讓下麵的地方政斧看出了一些信息。健力寶跟小霸王科技都是地方政斧扶持的國企,李經緯跟段永平最終還是沒能改變地方政斧的決定,林孝智花去了近兩億人民幣,各自獲得了兩家企業30股份。

收購了這麼幾家企業之後,再加上林孝智名下尚有寰亞、亞視、天下出版等多家企業,管理起來也不方便,因此他便動了把之前請大哥林孝義幫他申請的九龍投資公司變更為專業姓投資集團,用於管理以及未來進一步投資大陸所用。

宋念輝聞言一愣,不過這事也不算多麻煩,他是想都沒想便點頭答應了,“這事好辦,我回頭就去弄”

話說完一頓,他稍稍踟躕片刻,才開口繼續說道:“林生,其實眼下我們銀行就遇到了一個迅速壯大的機會,隻是……”

“機會?”林孝智一愣,好奇問他:“什麼機會?”

“永安銀行”

四個字從宋念輝的口說吐出,竟然又急又快,這讓很少能夠看到他失態的林孝智也來了好奇心。

不過還沒等他問話呢,宋念輝便直視著他說得斬釘截鐵,渾然沒有了方才的踟躕:“林生,我希望你批準收購安銀行,”

永安銀行是香港著名的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於193l年創辦的老牌銀行。由於經營作風保守,直至ru年代為止,該行在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不過再好的船也抵不過時間的腐蝕,永安銀行躲過了曆次股災,卻最終倒在了經營者的手上。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金融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誌匡從銀行挪用10uu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底,銀行因無法收回貸給包括該行董事及行政領導人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19ru年,銀行核數師核對1985年的銀行帳目時,指出帳目存在嚴重問題,因為大量壞死賬的存在,銀行賬戶上已經無錢可用,甚至連支付儲戶的儲金都拿不出來。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永安銀行的股東卻投票否決一項向永安銀行注資54億港幣的特彆決議案,最終導致永安銀行被迫暫停營業。

作為一家老牌持牌銀行,永安銀行的停業驚動了港府,最終在港府的協調下,19ru年5月恒生銀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定,由恒生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l。76億元,取得該行50。與此同時,港府與永安銀行亦訂立一項賠款保證契約,若該行在股本重組後,其負債大於資產,則虧損部分由港府以外彙基金支付。自此,恒生銀行成為永安銀行的最大股東,令郭氏家族創辦逾50年的永安銀行易幟。

在港府及廉政公署介入之後,永安銀行股東在麵臨牢獄之災的威脅下,被迫先後交還了大量銀行貸款,令銀行消掉了大量壞賬。所以,在恒生銀行接手之後,到rr年時永安銀行已經迅速轉虧為盈。恒生銀行本身就是香港持牌銀行之一,而且還是一家資本遠超永安的大型銀行,因此永安銀行轉虧為盈之後,董事會就有了將它出售的意思,今年年初自放出了這一風聲之後,立刻便引起了野心勃勃,欲要壯大九龍銀行的宋念輝的注意。

“…當年永安隻是因為股東挪用銀行大筆貸款收不回,導致銀行被迫停業。恒生算是撿了個便宜,港府跟廉政公署介入後,這個問題一解決了,很快就轉虧為盈。這家銀行在香港擁有八家分行,規模約莫與我們九龍相仿,隻是因為之前的停業接管影響了口碑,導致資產嚴重被低估了。我計算過,恒生要賣掉手上持有的股份,要價可能在三億到四億之間,而我們完全可以壓低一些,絕對是穩賺不賠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