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擴張的野心(2 / 2)

東方好萊塢 一品黃山 4279 字 11個月前

話雖這麼說,他心裡也明白,《香港財富》雜誌確實涉嫌模仿跟抄襲《財富》周刊,從框架到內容上都有。之所以前麵的官司能夠打贏,不過是因為怡和財富公司是香港本地公司,而中詢的老板是美國人罷了。香港是個排外心理很重的城市,真打起官司來除非《財富》能祭出更多的證據,不然法庭上的那些法官情理上更傾向於保護本地商人的利益。

祝芝山點頭,他也感覺《香港財富》是膽怯了,怕是不想再繼續跟中詢公司把官司無限期的打下去,即耗費金錢又影響聲譽。不過雜誌改名也是一部險招,均未見多少雜誌、報紙改名之後銷量一落千丈,十幾年來辛苦建立的聲譽得來不不容易。

隱隱發現老板似乎對《香港財富》雜誌興趣濃鬱,祝芝山好奇問道:“老板怎麼對《香港財富》雜誌來了興趣了?”

“是有些興趣”林孝智嘴角的笑意若隱若現。

要不怎麼都說老美的商人善於製造百年企業,中國則擅長製造奸商。同為上市企業,看看後世國內那些市值一度超越千億、數百億的企業巨頭,再看看老美的穀歌、蘋果一係列公司吧。咱們國內大多數的企業成功上市圈到了錢後,總是想著如何製造噱頭高價出走,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哪管那些接受的小股民們死活。企業高層一旦上市便是誌得意滿,拿錢大肆揮霍做廣告,建高樓,圈地皮搞彆墅,公司老板買專機,出外豪賭,所謂的海外收購也不乏買海島、買什麼籃球、足球俱樂部的。再類比下美國企業,則在不斷的吞並、收購更多地技術性、互補性企業,一點點壯大自己的實力。

雖然這個對比並非絕對,但至少類比大部分中美企業,比例還是非常高的

林孝智可不想寰亞的風光隻有這幾年,幾年後就被打成了原樣。所以趁最近集團股價暴漲,公司手上的資金又開始多了起來,已經超出了拍片跟日常開支所需,他琢磨著與其把錢放在銀行吃利息,還不如拿出來多收購幾家企業,讓寰亞集團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最近他親自製定了對香港數家電影道具製作公司、服裝設計公司的收購計劃,除此外還準備再拿出來五千萬港幣用於擴大寰亞的片源,向港台上百家大小電影公司低價收購各種電影版權,而且是好壞不忌,隻要對方肯賣哪怕是爛片也要。米養百樣人,有些人看來的爛片另一些人不見得就討厭,恰恰相反的小眾愛好者反而比大眾更舍得掏錢。

電影版權在港台地區值錢也不值錢,一部拍攝於五六十年代的電影能賣出十幾萬港幣就能買下永久版權。就算是八十年代或者近幾年拍攝一些小公司拍攝的熱賣電影,一兩百萬也完全能夠買下全部版權,如果隻跟對方買共享版權的話則更廉價。預計這筆巨款,至少能為寰亞帶來百餘部老電影的版權。這些在未來都是無價之寶,也算是林孝智的另一種保值投資。

儘管製定了不少的花錢計劃,但寰亞目前手上還是有些閒錢,這也是緣何他林孝智在聽到了《香港財富》雜誌要采訪他時,突然間對這家雜誌動了心思的原因。之前收購《成報》隻先後花去不到兩億港幣,前不久金庸要賣《明報》,默多克跟港台、乃至亞洲十數家報業巨頭競價,結果卻突然被中道殺出的本地商人於品海截胡買走,據說設計到的資金也不超過四億港幣。

現在的香港知名報刊價錢都不算貴,比如香港最著名的財經報紙《信報》,外界給出的評估價也不到兩億,《香港財富》雜誌更是不足一億。財經類的報刊利潤雖然比不上主流報刊那麼高,勝在穩定。不說那名動世界的《福布斯》、《財富》跟《商業周刊》這三個未來執掌財經周刊巨頭,《商業周刊》後世出售時被賣出了近五十億美元的天價。就說後世那個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的英國佬胡潤,他那份《胡潤百富》雜誌一直利潤不高可是差過錢嗎?自己名下就有一家報紙的他,很清楚報刊業裡麵的貓膩。

“幫我回複《香港財富》那邊,說我下周二有空,到時候可以一起坐坐”言下之意,卻是已經答應了。

“好的,我這就去通知《香港財富》雜誌那邊。”

祝芝山應了一聲,彙報完了工作就準備要離開呢,人剛走到大門前,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麼,又轉過身來說:“對了老板,我剛才我過來時經過秘書處那邊,她們讓我順便通知你,說早晨時鄭總從美國打來了一通電話,米拉麥克斯那邊已經安排好了,我們的那部電影《生化危機》,將在下周四登陸北美放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