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黃楚芳,香港本土最大的照相機及膠卷銷售公司—柏寶集團的董事長,現任總裁黃書銳的姑姑,香港商界少有的女強人。讀蕶蕶尐說網du00.com
被扶著入了坐,施黃楚芳目光卻始終沒從林孝智的身上挪開過。直到他親自起身為她跟攙扶自己的年輕女孩各自倒了一杯紅茶後,她才說了一聲謝謝,卻也不去碰那茶杯,隻是感慨說:“果然是年少英傑,林生比我想象的還要年輕的多”
自他重生之後,四年打拚、無數算計得到了今天名動香江的財富跟影響力,從質疑、到抹黑再到萬人敬仰,見多了讚美也就不為所動了,何況還是一句分不清是客套還是真心的話。
所以他隻是平淡地謙恭表示:“您過獎了,這位是?”
他顯然不想在這樣的話題上扯太多,於脆不動聲色的把話題轉移了。
施黃楚芳詫異的看了他一眼,都說人老成精,她一個女人家能在丈夫早亡的情況下,接手丈夫留下來的生意,從小做到大,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把一家銷售照相機跟膠卷的小店擴張到如今香港本土最大的光學器材及照相機集團,還代理數個知名品牌,眼力跟心思都不用說。林孝智完全不被她的奉承所打動,甚至‘不耐煩,的轉移話題,老人一下子就看了出來。隻是她卻非但沒有感覺不快,反而讓她對這個初次見麵的年輕人一下子興趣提高了不少。
“她是我的孫女陳澤天,如林生你所看到的,我的身體不是很好,這孩子比較粘人,一定要陪我過來”施黃楚芳指了指挨著她坐下的女孩一臉喜歡,“天天,跟林生說說話”
“林董好”她似乎有些見生,雖然聽了施黃楚芳的話跟他打了一聲招呼,但臉上表情卻有些僵硬。
到底隻是個十七八歲的女孩,估計也就還在念高中的程度了,林孝智也禮貌的跟她點了點頭。
之前他打聽過施黃楚芳家裡的情況,知道她是出身書香門第,爺爺黃光虎曾是晚清進士,後來家道沒落後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接連死了兩房太太的施姓商人做三房,據說出嫁時她才十四歲。民國那會兵荒馬亂的,後來日本侵華她便隨老公逃到了香港。她的前半生無疑是苦命的,才嫁過來沒幾年老公也死了,隻給她留下了一些產業卻還有個嗷嗷待哺的女兒,這女孩想必就是她的外孫女了。
“這次是我考慮不周,本該親自登門拜訪的。”
他的客套話還沒說完呢,就見那施黃楚芳揮手一笑:“我們也不算外人,我跟你爺爺林繼禮也認識。你們九龍銀行以前跟我提供過貸款,咱們兩家也算有些善緣。林生若是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林孝智倒是沒想到這位老太太這麼爽快,讓他準備了半天的底稿沒得用了
好在他本就不是那種臨陣怯場的人,聞言隻是稍稍一愣就又恢複了冷靜。微微點頭,迎著她的目光於脆地說:“也好,這一次我突然約您出來,是有樁生意想跟柏寶集團談一談”
“生意?”施黃楚芳驚訝地看著他,“林生難道是想采購拍攝器材?請恕我直言,我們柏寶集團雖說代理不少品牌,但多以照相機為主,而且大部門都是麵對大眾使用的款式,恐怕不符合你們電影集團的使用標準”
確實,專業攝影使用的器材跟市麵上麵對普通家庭出售的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不是”
林孝智搖搖頭,他今天邀請施黃楚芳一見自然不是為了采購拍攝器材,而是為了—柏寶集團手中握有的四成《星島日報》的股份。
當下直言說道:“我想買下柏高手中的《星島日報》股份”
前幾天的文華會上,恐怕大多數人都以為他林孝智在梁丘昊臨走時,讓他帶給胡仙的那句對星島報業集團感興趣的話是大話。其實完全不是,恰恰相反的,他對於星島報業集團確實非常感興趣,甚至如果可以的話,他不介意爭取一下也把這家報業集團給拿下來。
不過,林孝智也知道自己想要一下子買下星島報業集團根本不可能。先不說報業女王胡仙願不願意放手,光是它自年上市之後,如今股票被分散到眾多的機構跟投資人手上,就夠林孝智頭痛的了。想要完成對它的收購,按照他跟宋念輝的推算至少得投入超過二十億港幣,怎麼看都是隻虧不賺。不過若是隻收購《星島日報》的話,那就另當彆論了。
1954年9月,歲的緬甸富商胡文虎因心臟病去世,接掌胡家報業的是他的女兒胡仙。那一年,胡仙歲。當時,星島報業儘管名聲在外,但業務經營卻很不景氣。《星島日報》隻是一家在灣仔道有一幢4層辦公樓的報館,而其子報《星島晚報》則處於負債狀態。對年輕的胡仙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挑戰。
上任第一天,胡仙獨自一人和員工一起步入報館乘電梯上班,並不時以微笑和熟人打招呼。她分頭到各個辦公室看望大家,聽取屬下對重振報業的建議。“老板沒有架子,充滿活力,善於體貼人,是個值得信任並有追求的領導。”員工們的評價正是胡仙所需要的,她知道星島報業最需要的是凝聚力、士氣和信念,最初的胡仙是精明強於的。
隨後,胡仙又接連做出了一係列出色的舉動,星島報業變得越來越興旺。19年,星島報業在香港上市,並在Ru年代雄霸香港報業廣告,一度壟斷了地產廣告收益,無人能與之匹敵。鼎盛時期,胡仙名下控製的報紙多達5份,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快報》《天天日報》,其中《星島日報》、《英文虎報》跟《天天日報》分彆是香港本土發行量第三大報、香港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以及本地第七大報,她還斥資過億收購了香港出名的漫畫出版集團—玉郎集團,可見星島報業這家昔日香港最大報業集團的底蘊
同時擁有星島報業集團跟玉郎集團兩家上市公司,巔峰時期這兩家上市集團市值高達近40億港幣,而胡仙本人則擁有超過億港幣的財富。胡仙被香港各界讚為報業女王,,倒也名副其實。
《星島日報》無疑是星島報業集團最優質的資產,說是核心產業也毫不為過。照理說它的股份不應該被其他人所把持,然而恰恰相反的,早在八七年股災之後,《星島日報》便已經不是星島報業集團完全控股的報紙了,究其原因,還是胡仙自己挖的坑,埋下的苦果。
1985年在一次土地拍賣會上,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太陽廣場——地王正在叫價,由於地皮在九龍倉的海洋中心對麵,地產界均以為九龍倉誌在必得。然而在拍賣的當天,九倉竟然競價失敗,地王由洋人以36億港元投得。第二天,當《星島日報》出版後,眾人方知競購地王,是由胡仙與怡勝太平洋聯手操控的。
半年以後,胡仙以3億港元將地王轉賣,獲利近億港元。要知道當年整個星島報業集團的盈利才l億多港幣,地產如此豐厚的利潤,讓胡仙大為心動,引發起她大舉投資地產的念頭。
從此,胡仙除了進軍香港地產外,還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大舉出擊,參與了近項物業投資。特彆是在Ru年她策劃把星島報業集團搬遷澳洲期間,由於經常赴澳的關係,對投資澳洲地產的興趣尤為高漲。當時,就曾經有人說她是“加入豪賭行列”,放著好好的傳媒產業不去經營,不僅在香港大肆舉債買地炒樓,還在澳大利亞高價拿了幾塊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