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威靈頓街27號,《香港經濟日報》總部。…≦,..
“這照片是你們拍得?”
社長兼總編麥華章瞪大了眼睛看著被攤開在麵前桌子上的十數張照片,連忙抬起頭來跟他麵前的兩個掛著《香港經濟日報》記者牌的年輕人問道。
其中一個戴著眼睛,略有些高胖的年輕人吸了吸鼻子,笑得很得意:“老總,這不我跟**最近正在追蹤九龍銀行那幾十億外彙的新聞嗎?沒想到竟然有意外收獲!”
另一個比他瘦一點的年輕人眼珠子一直轉個不停,顯得十分機靈,聞言也隨聲附和:“我跟飛哥覺得這裡麵可能有大新聞,您看怎麼著,要不要我們繼續跟進?”
麥華章深吸一口氣,又看向了桌子上被攤開的十數張照片,其中六七張的背景都是在同一家星級酒店門前,其中一個場景拍攝的是一位看上去隻有還不到四十歲,西裝筆挺的男人跟另一位儘顯成功人士氣質的中年人握手;另一個場景則拍到了那個不到四十歲的西裝男與另一位年齡更大一些的高瘦白人邊笑著邊走進酒店內的一幕。
剩下的幾張照片,其中大部分拍攝的都是三輛各自分屬不同的豪華汽車,隻是卻停在了一起。隻有一張照片模糊地拍攝到了前麵照片裡出現過的三個人站在一起的一幕,隻是因為夜色再加上拍攝的人距離較遠的關係,因此顯得十分模糊。
之所以會忍不住激動,是因為照片裡出現的這三個人麥華章都認識,其中那個出現最多的年齡不到四十的西裝男乃是近幾年來在香港金融及投資界名氣很大的九龍銀行總裁--宋念輝,而另外兩位一個是如今的香港十大華人富豪之一的吳光正,至於年輕最大的高瘦白人則名叫蘇海文,乃是世界船業巨頭--環球航運集團主席。
後麵兩位出現在一起十分不正常,因為吳光正跟蘇海文雖然都是剛過世不久的華人船王包玉鋼的女婿。但前幾年為了爭奪包玉鋼所留下來的千億家產,他的幾位女婿鬨得一度險些對簿公堂。
最終吳光正跟蘇海文雖如願爭奪到了最大的兩份家產,隻是前者卻失去了船王身份,後者則丟掉了包玉鋼在香港置下的數百億的地產,所以兩人隨是連襟,但在包玉鋼死後關係已經冷淡到了極點,幾年以來除了幾次慈善晚會跟政府酒會,幾乎就沒一起出現過。
吳光正跟蘇海文的關係很差,這在香港並不是秘密,麥華章自然也知道,所以沒有外因的話兩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
毫無疑問,九龍銀行總裁宋念輝,就是那個能讓兩個關係很差的人坐在一起的外因了!
“宋念輝的九龍銀行背後是林孝智家族,吳光正跟蘇海文也都是香港最頂級的豪門世家,能讓這三個家族走到一起,顯然背後必有內幕!”
麥華章腦袋轉得很快,彆看他今年也才剛四十歲但入行已經很久了。
73年他自香港大學歐洲文學專業畢業後,應聘加入《文彙報》任記者,因為出色的外語以及對於歐洲的了解,81年《文彙報》歐洲版創刊後,他被調往歐洲先是就任主編,沒幾年就升任了副總編,到85年再被調回香港時已是文彙報的副總經理了。87年股災中《文彙報》遭遇重創,當時已經有了自己創業想法的他在同學馮紹波及好友石鏡泉的邀請下,欣然同意了合作成立一份全新的報紙也就是《香港經濟日報》,不僅擁有了股份還接下了報紙的社長兼總編重任。
不誇張的說,這幾年裡要是沒有他的努力,也就不會有《香港經濟日報》從一份默默無聞的財經報紙到如今已經跟老牌《信報》殺得難分難舍,在讀者最鐵的香港財經報刊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兩成。
越想越覺得其中有古怪,麥華章立刻有了決斷,“大飛,阿b,你們倆最機靈。這新聞既然是你們先發現的,繼續跟蹤下去,立刻很可能有大新聞!”
頓了頓,他旋即繼續說道:“等會我寫個批條,你們倆去會計那支五千塊就當活動經費任你們使用,若是真撞到個大新聞,我給你們倆一人包一個大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