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這就是基建狂魔!(1 / 2)

“各位領導,各位前輩,以及晚輩們好,我是公派到ITU國際電信聯盟的信息通信工程師,我叫沈森,現在在龍興科技公司的信息通訊實驗室工作。”

龍興基地。

辦公大廈的會議室。

麵對正在直播的鏡頭,沈森顯得有些拘謹,放在桌子底下的雙手來回揉搓。

說實話,他還是第一次直播,直播服務的對象不是普通民眾,而是一群德高望重的院士,以及高校教授或博士。

因為是會議軟件直播,沈森甚至還看見了幾位熟悉麵孔,是曾經教過他的老師。

對於建設衛星基站,國家智囊團也有相應的規劃。

先是分成工作小組,例如10位通信領域工程師,搭配10位衛星領域工程師組成1組,每組選出兩位組長,由組長聽課記錄技術要點,其他工程師主要負責乾活。

說白了,就是科研團隊模式。

“沈專家客氣了,因為上邊催得緊,就儘快進入正題吧,該如何去製造衛星基站。”

有院士催促一句。

可能是要涉及全新領域,他們都有些著急。

能成為院士的,要麼有極佳的天賦,要麼有十倍於人的努力,沒有一個是簡單的。

“行,那我直入主題了。”

沈森調整了下狀態,又挪了挪椅子位置,隨後講解道:“衛星基站分為三部分,也就是三個衛星,它們的主要功能大致分為接收信號,處理信號以及傳輸信號。”

“1號低軌道衛星,它負責捕抓地麵信號,我們需要在朝地麵加裝信號捕抓設備,確保可以順利接收到地麵信號。”

“信號捕抓設備的選擇,目前我們使用的信號捕抓設備是由鯤鵬公司提供的ZC-7,同時在衛星的另外一端要增加高頻天線,同樣是由鯤鵬公司提供的HX-3型號天線,要保證信號可以被2號衛星,也就是中軌道衛星順利接收。”

“等等沈專家。”

這時有人打斷了沈森講課。

他叫陳晉華,是帝都龍科院的信息通信院士,也是複淡大學的特聘教授。

隻見他推了推黑框眼鏡,發出靈魂拷問道:“聽你的意思是,我們想要製造出衛星基站,需要先準備好鯤鵬公司生產的信號捕抓設備以及高頻天線?”

“對,也不全對。”沈森笑了笑,回應道:“不是說一定要用鯤鵬公司的,隻要功率差不多就可以,不過最好還是用鯤鵬的比較好,昨晚已經有軍機抵達,運了一批走了,相信今天之內,你們就可以看見組裝零件。”

“原來如此。”

陳晉華點了點頭。

“我也有個問題。”陳晉華剛問完,又有院士詢問道:“為什麼衛星基站是兩低一中,據我了解,低軌道區域是200千米到2000千米,怎麼不把中軌道衛星降下來?就比如降到500千米,感覺這樣可以省去安裝高頻天線。”

“對啊,我也有這疑惑。”

又一位院士附和。

此時的他們就宛如回到學生時期,對沈森這位老師不斷提問,不過這樣也正中沈森下懷,因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更加嚴謹地造出5G網絡的衛星基站。

“這個問題很好,為什麼2號衛星采用的是中軌道而不是低軌道。”沈森重複了一遍問題,緊接著繼續講解道:

“那是因為2號衛星搭建的是天上的蜂窩網絡,低軌道的1號或者3號衛星進入其他2號衛星的區域,會自動進行連接工作。”

“打個比方,我在深城,我是1號衛星,而你們是2號衛星,因為我人在深城,沒辦法親自幫你們分擔工作,可當我進入你們的研發基地,那我就會融入你們,動手一起研發衛星基站。”

“當然了,之所以這樣設計,其實是避免性能浪費,2號衛星目前算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未來是打算1顆2號衛星負責4個,甚至6個低軌道衛星的處理。”

“明白了。”

提出問題的院士點了點頭。

這中軌道衛星說白了,就是在天上的地麵基站,任何進入該區域的1號和3號衛星都可以和它連接,然後快速進行信號處理。

要是定在低軌道區域,會影響未來的衛星布局。

“要是沒有問題,那我們就繼續往下講了。”沈森詢問一句,並沒有院士回應他。

見狀,他繼續講解道:“當1號衛星將收集到地麵的信號利用高頻天線進行傳輸,注意,中軌道衛星也要安裝信號捕抓設備和高頻天線,而且是在相同麵……”

……

因為是融合的全新領域,通信院士和衛星院士都聽得特彆認真,不敢錯過一絲細節。

不僅僅沈森講課,俞必成、錢煜都在隔壁會議室授課,並且遠程指導工作。

至於道伊奇曼,他則是負責解答院士提出的刁難問題。

隻要錢煜、沈森和俞必成講解不了的,就道伊奇曼親自出馬,進行規範性講解。

龍國院士集體被上課,這要是說出去也不會有人相信,這簡直太匪夷所思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懂信息通信的不懂衛星,懂衛星的不懂信息通信,至於都懂的,他又不了解毫米波通信技術。

上網課歸上網課,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在帝都衛星研發基地,信息通信院士陳強,聯合衛星院士李二文率先研製出衛星基站,進入了測試環節。

“第一次測試。”

“5.7MB/s,這就是5G網絡嗎?確實有點厲害啊。”

“繼續測試。”

“還是5.7MB/s,很穩定,第三次應該也是這個數值,畢竟我們離2號衛星這麼近。”

“果然是5.7MB/s,網速測試通過,可以上乾擾測試了,隻要不低於3MB/s就算通過。”

“開啟乾擾設備。”

“已打開。”

當陳強、李二文團隊緊鑼密鼓測試時,其他院士也陸續進入測試環節,隻要搞清楚原理,他們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畢竟能來到這裡的工程師,沒有一個是簡單的。

哪怕是打雜的小嘍囉,去到高校任職都會被奉為座上賓。

“連接測試穩定,符合最低標準,我覺得可以提交審核了。”陳強團隊工程師提議。

然而陳強為了嚴謹起見,又進行了二次測試,在確定沒有問題以後,才把得到的科研數據提交給道伊奇曼進行審核。

下午時分。

一張張“答卷”上交。

道伊奇曼、沈森、俞必成和錢煜從老師角色,過渡到考官角色,給“答卷”進行審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