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時候身高異於常人,但父母都不是職業運動員,並不希望他往籃球去發展。
“那是挺晚的。”斯凱爾斯恍然大悟,道:“如果他儘早接觸訓練,他的能力會更好的,不過嘛,你有辦法的。”
能用一個賽季,在比賽間隙,讓諾維茨基練出高難度單腳後仰跳投,這種極度考驗協調性的投籃方式,足以說明陳宇團隊的訓練能力有多強。
所以有問題,接觸籃球晚,不是沒有改進的可能性。
又討論了一會兒,布萊恩又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定位呢。”
易建連也有劉玉東,這些大量中國內線球員一樣的問題。
他現在的主要得分方式是低位的轉身跳投,還有中遠距離的外線發炮,偶爾可以憑借身體素質衝擊籃筐。
在CBA,這些都是優勢。
可是到了NBA,這些優勢不一定能繼續成為優勢。
而他這種打法的缺點也開始暴露。
上肢力量不強,無法像傳統內線球員那樣,通過靠打推進,力量對抗的方式,高舉高打的接近籃筐得分。
如果往外線去培養,當一個純粹的跳投炮台,他投射能力又沒那麼好。
那麼如果去改進,比如增重,練力量,又會喪失他的速度優勢。
往小前鋒位置去發展,他沒有三分能力,變不成佩賈那樣的高炮台,速度又不夠快,會變成防守漏勺。
最終就變成不三不四,定位尷尬的球員。
“所以我們是要按照什麼樣的期待去看他呢?”布萊恩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