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李基甚至感覺悠閒的自己與府衙內部總體依然忙碌的氣氛,開始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了。
旋即,略微散步活動了一下筋骨的李基,又回到幾乎已經成了劉備與李基專用小屋的側廳之中呆著,然後拿起一卷兵書典籍便是細細品讀了起來。
而當李基沉浸於書中,時間倒是不知不覺中飛速流逝。
等到了下值的時間,府衙內大小官吏一臉倦色地散去之時,李基倒依然是神采奕奕地離開府衙坐到了馬車上。
在馬車上的馬夫是個頗為健碩的少年郎,在小心地扶著李基進入馬
車後,恭敬地問道。
“先生,是回府嗎?”
這個少年郎看似其貌不揚,穿著一身寬鬆的麻布衣,實則卻是迄今為止桃園眾中武力最為出眾之人,被劉備賜名為劉武。
而既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危,又是為了讓自己也置於錦衣司的監督之下,劉武自然而然也便是成了李基府上的馬夫。
儘管以著李基對於錦衣司的影響力,完全可以讓自己不置於錦衣司的監視下,但是李基自然不會謀求這種特權。
賈穆會狂熱地尊崇自己以及暗藏反骨是李基沒有料到的,也就順勢讓賈穆成了錦衣司的一員用以監視賈詡。
相對的,李基也從來沒有想過讓自己也脫離錦衣司的保護以及監視。
李基從無反叛之心,又何須做那等會讓君臣相疑的事情。
或許,一開始作為黑戶的李基追隨劉備,未嘗沒有富貴的念頭,但真正走到了如今的這個位置後,富貴這種唾手可得的東西早已非李基的追求。
而縱使賈詡察覺到了賈穆是錦衣司的一員,深諳自保之道以及人性的賈詡,也會明白這對於他而言是好事。
最貼身的身邊有著主君的眼睛,方才容易獲得主君的進一步信任。
更重要的是,就連李基都給自己安排錦衣司監督,賈詡又能有什麼異議可言?
甚至,以著賈詡的智慧必然會料到既然存在錦衣司這種情報機構,就必然不可能不會在他身邊安放眼睛。
賈詡或許不會料到的是那顆眼睛,正是他的兒子罷了。
這些想法自李基的腦海之中一掠而過,順便在馬車內坐穩後,方才回答著劉武的詢問,道。
“不回府,去仁德書院。”
“是,先生。”
劉武一直保持著過去對李基的尊稱,穩穩地駕馭著馬車出城朝著仁德書院的方向而去。
而坐在馬車內的李基則是掀起簾子的一角,觀察著沿途的狀況。
自宣布“仁德書院”的成立開始通過“軍”、“政”兩道篩選第一批入學士子已有數月的時間。
“仁德書院”真正開學授課的日子亦將臨近,此事亦深遠地關乎著吳郡發展以及人才儲備。
隻可惜的是李基始終忙碌於各種公務,遲遲沒能抽出時間關注“仁德書院”的現狀,隻能是通過一些錦衣司的彙報進行了解。
如今李基難得有了些許閒暇時間,也便打算出城實地看看“仁德書院”。
並且,此前李基與糜家合作所推行的“無牆之城”,李基也頗有興趣糜家初步已經開拓到什麼程度。
而在出城之後,李基頗有些意外前往“仁德書院”的方向上一路倒是人來人往的。
其中士子打扮最多,其次挑著些許買賣的小商小販次之。
在這個時期,商販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賤籍,世家允許經商,豪族允許經商,便是平民百姓也是允許經商的。
譬如劉關張三人最初便是各有自己的生意,一個賣鞋,一個賣綠豆,一個賣豬肉。
可見,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商業氛圍還是相當不錯的。
隻是李基打量著來往挑著擔子的小商小販,倒是頗有些意外,明白料想是糜家所推行的無牆之城吸引了這些小商小販。
而李基的馬車雖然沒有任何的標識,但是這一架馬車卻是劉備所賜,豪華大氣程度堪稱吳郡之最。
因此,一路上自然也不會有什麼人不識趣地找麻煩,反而是自覺地讓開著道路。
不過儘管一路上李基觀察著人流自發維持的秩序相當不錯,但身為郡丞的思維,卻讓李基下意識地察覺其中存在著一定的治安隱患。
城內有著郡兵以及衙役,再加上劉備重視治安,犯罪自然極少。
但是在城外,未必不會有人鋌而走險!(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