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料敵於先(2 / 2)

聽著李基那滿是信任地道出自己與賈詡的思維習慣,這不禁讓郭嘉泛起著幾分感動。

一如武將的戰鬥風格,關羽初戰斬不了之敵,就沒有再戰就能斬於馬下的。

謀士自身的思維習慣實則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秘密,可李基就仿佛是麵對著信任之人般徑直說了出來,那種真心換真心的感覺,讓郭嘉略微猶豫了一下,便直接答道。

“站在敵人立場思考,再以己方的視角尋求破綻……一般而言,在下都是這種思維習慣。”

李基聞言,不禁略微有些驚訝。

能夠

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從側麵亦說明了郭嘉無疑具備著輕易就能站在敵人立場上去思考的能力。

這反倒是異常契合此前郭嘉所言的“料敵於先”的破解“四渡紅水”的思路,或許這本身就是郭嘉的思維習慣。

‘奉孝倒是實誠,沒有隱瞞……’

李基暗自對比了一下,發現郭嘉極大概率沒有隱瞞。

旋即,李基接著開口道。

“思維習慣自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但奉孝或許過於一味地考慮敵人立場上的目標,卻是忽略了一些細節。”

“如今,你我皆覺得那股三千之數的山越隻是個引子,或是試探,或是引誘,又或者是轉移注意力,但目標的重心決然與富春山脫不了乾係。”

“暫且不論那三千山越如何進入錢唐縣的細節,但唯有占據了富春山,山越才有一條真正從吳郡更南的大片深山老林中鑽出來便能直接進入吳郡南部的通道。”

“可,山越的習性是什麼?”

李基驟然問了一句,郭嘉也是隨之脫口而出,道。

“掠奪!”

“然也。”

李基沉聲地開口道。

“無論如何到底有多少山越人如今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富春山,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山越人無論如何都隻會大肆劫掠一番漢人就會迅速退回叢林之中。”

或許在後世的角度看來,漢人可謂是世代飽受異族劫掠,顯得孱弱無比。

然而,真正的現實就是那些異族才是毫無疑問的弱者,漢人反倒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者,所以一直占據著最為豐饒的土地,將難以飽腹的異族趕到了難以生存的惡劣環境之中。

這一點,在大漢王朝顯得尤為明顯,漢宣帝所立的《定胡碑文》直接書寫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這一句可謂是法理上,直接強行將理論上一切能夠耕田的地方都定義可以成“自古以來”的漢土。

以至於形成了大漢內亂再如何,始終對外亂殺的尚武精神。

所以並非是山越人隻會劫掠,而不會占據一方,實乃不敢。

偷偷摸摸占些便宜,對於飽一頓饑一頓的山越人來說是肯定有這種勇氣。

但是光明正大地強占大漢的土地,山越人是絕對沒有這個底氣的,那是犯了大漢王朝由上到下形成共識的政治正確的。

甚至就連當今天子賣官鬻爵撈的錢,麵對羌人叛亂,那都是不惜耗費錢糧派重兵平定,可想而知漢靈帝的底線如何。

內亂可以忍一忍,可外族入侵,漢靈帝那是連玩美人都玩得不開心。

而經李基如此一提醒,郭嘉驟然意識到了自己此前的盲區所在。

郭嘉此前一味地基於那三千山越人如此行事的目標,繼而得出了山越人的目的很可能是看似穩如泰山且作用不大的富春山。

可一旦進一步根據已知的山越人行事模式的情報去分析,驟然就明白了此中存在的矛盾。

山越人既然沒有底氣強占大漢的土地,那麼正麵攻破富春山又似乎成了一個雞肋。

這就好比為了偷摸搶一吊錢,決定正麵衝擊官府府庫一般。

真想搶掠一番就走,不與漢軍正麵對抗才是明智選擇,更遑論山越人試圖強攻有重兵把守的富春山。

而在這種啟發之下,郭嘉隻覺得此前看著不如有如迷霧的地方豁然開朗,喃喃道。

“且如果真正存在一條既能瞞過官府,又可供山越人繞過富春山進入錢唐縣一帶繁華區域劫掠的通道,那便更沒有強攻富春山的必要……”

“如此而論,那便是決然不存在那種通道……”

“又或者可以依此判斷,那一股山越乃是自會稽郡借道而來,所以隻有小股山越進入錢唐縣。”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