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新的浪潮(2 / 2)

青壯外出為吳郡勞作積累積分換取技術,老弱婦孺還能乾些采集工作與吳郡以物換物獲得糧食。

“那漢人既然提出後續想要部落青壯勞作積累積分的條件,那麼說明漢人此番應當不是想對我們斬儘殺絕,要求我們充當勞力兩月一十三天,應該也不是想對我們下手。”

“漢人多狡詐,但亦重諾重信,我覺得或許可信。”

“隻是不知道以物換物具體是如何換,多少東西能換一擔糧食,那所謂的積分換取技術,又需要多少積分才能換到,這還都是未知的。”

“可我們其實沒得選,要麼跟漢人在這裡魚死網破,最後未必能有十分之一的人能逃回部落,損失了那麼多的青壯,部落同樣也是死路一條。要麼則是相信那漢人所言,這或許會成為一條新出路。”

“有道理,那劉玄德既以仁德為本,且看似他們也同樣需要我們山越,必然不會對我們太過分才是。”

麵對著整個吳會之地幾乎決定命運的轉折,諸多部落首領幾乎是徹夜討論,焦慮、不安且期待充斥著在每個部落首領的內心。

而遠在吳縣之中的李基,則是在計算著以物換物以及以積分換取技術學識的具體規則。

從這三萬餘山越被困在富春山之後,主動權就已經不在他們的手中,決定著他們命運的由始自終都是劉備以及李基的想法。

一念生,一念死。

不過山越人是幸運的,因為李基是善良的,給予了他們一條打工人的出路。

一個個的在深山老林裡窩著簡直就是浪費人生,不如加入務工浪潮來為我大漢添磚加瓦,豈不美哉?

至於那兩月一十三天的勞力懲罰,實則更是推行山越“務工”的重要一環。

人對於未知事物,無疑都是充滿了疑慮與擔憂的。

尤其是漢人與山越雙方的矛盾延綿不知多少年,會因此疑慮重重是必然,假如一味地僅憑自願原則,那絕對是想當然了。

唯有通過這種方式,強製讓那些山越青壯在吳郡之中適應兩個餘月,自然就不會再為後續的“務工”而疑慮擔憂了。

李基保證會計算出既能將山越的價值榨得乾乾淨淨,又能讓他們覺得一切都似乎比過去多了很多盼頭,且必然會讓山越自此牢牢地綁上吳郡的戰車而無法離開的具體規則。

相反,李基覺得其中最大的隱晦反倒是怎麼推進山越與漢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雖說山越對於整個大漢而言僅是芥蘚之疾,但是對於當地不少百姓而言,不少可算得上是世仇了。

且漢人所殺的山越,也斷然不在少數。

不過被後世各種學識汙染的李基,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

相對於野豬皮通過“文字獄”以及大肆屠殺來粉飾江山的做法,李基更清楚什麼叫做意識形態以及文化入侵。

大可通過各種藝術作品入手,通過愛情、友情、夢想等等美好名詞修飾,將漢人與山越之間的矛盾轉移到類似於貪官汙吏這種群體的身上。

隻要這種藝術作品足夠膾炙人口且深入人心,那麼意識觀念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改變了。

“或許,可以在無牆之城弄些說書人、小調、戲曲之類的,士子們的接受能力更高,隻要在士子的群體之中掀起潮流,很自然就會流向更下麵的底層百姓。”

“待仁德書院的第一批學子可以開始使用之後,再讓這些學子們以著技術指導的名義到每個部落之中進行思想建設……”

很快,李基便將自己的思路進行了初步的完善,為山越製定了一係列的體係,且不忘以“計謀模擬器”進行推演,以確認其中是否存在沒有注意到的紕漏。

而倘若僅僅隻是為了山越那三萬餘青壯,李基自然還不必要如此大費周章。

實際上,這便是一個雛形,山越也僅是初步的實驗品。

這一次僅僅隻是吳會一地的山越罷了,整個揚州範圍內的山越總數實則高達數十萬之多,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今後劉備完全統領揚州後,為了後方的穩固統治,山越也定然是需要妥善解決的隱患。

且一味對待山越強硬的話,很可能便會淪為原軌跡之中孫十萬為了剿滅山越耗費了足足數十年那般的下場。

因此,那三萬餘山越青壯在李基看來,更像是一個重要的引子。

有了吳會之地的山越榜樣在前,隻要吳會之地的山越肉眼可見的生活好了起來,完全不用吳郡邀請,恐怕揚州其他區域的山越就主動地加入到“務工”浪潮之中。

這是人性,也會是必然的趨勢,更是經過了曆史驗證的結論。(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