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愣住了!
張飛那銅鈴似大眼睛盯著半眯著眼,似是漫不經心地開腔的關羽,完全想不到自家二哥居然會說出這等話來。
“二哥,你便讓讓弟弟吧。”張飛大著嗓門地說道。
關羽一副正兒八經的姿態,開口道。
“誒,三弟,收伏島夷乃是國之大事,不容疏忽分毫,豈容私情而相讓之?二哥行事更顯穩重些許,還是讓二哥去吧,下一次若有戰事,二哥讓予三弟便是了。”
若是單純的軍功,關羽自是不會與張飛相爭……
然而,這可是開疆拓土,收複失地!
隻要重新將島夷納歸揚州,那可是足以史書留名,萬世傳唱的!
可以說,但凡是個武將都不可能抗拒得了這種誘惑。
而關羽自然也不想放過足夠憑此足以單開族譜的榮耀,且張飛莽撞也確是事實,關羽亦擔心張飛一時不察,導致與島夷上的九州遺民鬨得太僵了。
隻是張飛難得有機會出戰,又如何願意放棄?
一時,這紅臉黑臉的反倒是相互爭了起來,試圖說服對方支持由自己率軍前去收服島夷。
其實,莫說是關羽與張飛,就連劉備其實對於親自去收服那一處麵積堪比吳郡大小的“島夷”都是心動不已。
隻是,劉備更是深知李基斷然不可能同意自己率軍出海的,所以看著都是相互說服對方的關羽、張飛,非但沒有相勸,反倒是有些羨慕了起來。
而李基看著關羽、張飛這難得的拌嘴,頗感有意思之餘,開口道。
“雲長、翼德,且聽我說完,如何?”
這個時候,李基的開口可謂是比什麼都要有用,關羽與張飛幾乎是一前一後地應道。
“是。”
“子坤先生請講。”
李基不急不緩地品了一下杯中溫酒,略微組織了一下語言,道。
“據初步前往探查島夷之人所回報的消息,島夷之上確有九州遺民,數量初步確認已不止五萬戶,且由於久離九州之地,島上遺民耕作生活方式與我漢人已有所差異。”
“再者,島夷之大不亞於吳郡,地形亦是山高而林多,比之吳郡還要悶熱許多,各種蛇蟲猛獸層出不窮。”
“若是想讓島夷重新歸於大漢,率軍而去之人非得恩威並施,且需長久駐守在島夷之上,實乃是一件苦差事。”
“若是雲長、翼德皆有意向,亦需慎重考慮一番。”
(PS:明代以前在夷洲是不存在高山族的說法的,且高山族的構成主要是來自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而《三國誌·吳書》之中的記載過,夷洲本土居民偶爾還有渡海到會稽郡進行交易的,衛溫渡海返回的時候,也帶回了數千夷洲本土居民,所以這個時候的夷洲生活的本土居民可能要追溯到《尚書·禹貢》的時期了。)
李基此話一出,關羽與張飛均陷入了沉思之中。
島夷本就是九州之中所記載的一部分,所以前往島夷甚至不能算是去征伐,而是去讓島夷重歸大漢的懷抱。
因此縱使是需要用兵,亦重在恩威並施之上,使島夷之上的遺民歸心。
且島夷的環境、氣候,都可謂是惡劣之極。
再加上駐紮島夷之將領不可能頻頻更換,為了使島夷上的遺民歸心,最少都是一次性駐紮幾年。
這種種因素下去,確實算得上是個苦差事了。
尤其是對於關羽、張飛這種北人來說,吳郡的氣候便是適應了好一段時間,島夷的氣候想必是更加不習慣。
“子坤,不僅僅是將領問題,便是士卒或許也是個難題啊。”
劉備驟然意識到了什麼,道。
“若是需要長期駐紮於島夷,且不說吳郡士卒的士氣是否會嚴重下降,便是那氣候果真比吳郡還要悶熱惡劣,又俱是高山密林,吳郡士卒也未必能夠適應。”
李基點了點頭,對此也是不可否認。
這個時代遠不是後世,派遣士兵遠去千百裡外駐守的時候,好歹偶爾還能有通信設備聯係一下親朋好友。
離家太久、環境惡劣、水土不服等等,都可能會導致士氣出現大問題。
或許,這也是為何原軌跡之中的孫權明明都派衛溫找到了夷洲,但卻沒有派兵駐紮,也沒有將夷洲真正納入吳國的統治。
歸根到底,還是孫權覺得“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