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吳郡存在的漏洞(2 / 2)

“噩……噩夢乎?”

顧雍回憶著夢中那似乎無比真實的經曆,隻覺得半懸著的心才徹底地放了下來。

然而,顧雍的目光一轉,驟然發現了放在船艙一角的會稽郡郡丞印信以及官府之時,隻覺得剛剛睜開的雙眼再度一黑,險些又再度暈厥了過去。

好消息:當上會稽郡郡丞了;

壞消息:被郭異流放海外了!

……

等李基收到賈詡的回信,確認顧雍已經順利地走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心中對於顧雍不禁滿懷同情與不忍。

顧君此去,碧波萬裡,再回吳郡便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李基心中甚是悲痛之餘,琢磨著該如何跟老丈人聲明一下他的得意弟子被自己拐到海外種田去了。

不過,李基也來不及為顧雍進行過多的無用哀悼,便重新將精力放到了當下的政務之中。

隨著吳郡真正開始大肆開墾新田,僅是這一次春耕登記造冊的新田便多了三倍。

隻是,眼下還出現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些新田倘若如實按照大漢朝廷的賦稅要求百姓們繳納大量的糧食,那麼吳郡在某種意義上幾乎等同於白乾不說。

一旦如此做了,那麼吳郡必然會在大漢一百餘個郡之中顯得可堪是一枝獨秀。

且卓越的政績或會引來天子的矚目,再加上盧植被貶到吳會之地,劉備在朝廷之中幾乎發不出半點聲音,很可能會導致劉備的官職挪動。

故以,李基思考著該如何將賬目做得完美又漂亮,讓吳郡新田增加之餘,上交給朝廷的賦稅依然可以維持在一個穩定且不起眼的狀態。

一味做假賬自然是不行的,那麼便隻能從政策上想辦法解決。

首先可以依照著大漢律例,對開墾的新田實施免稅三年,這是無可指責的,同時也是過去朝廷為了鼓勵百姓自行開墾耕地而一直實行的政策。

至於吳郡的錢糧收入問題,則是通過此前官府為流民建造房屋、分配土地以及發放工具等等所產生的借貸進行維持。

等李基徹底完善了這一政策,然後交給了張昭,讓他負責推行下去之時,張昭看著李基的眼神不禁多了幾分怪異。

“可是有何不解之處?”李基問道。

張昭正色地開口道。“下官僅有一問,如此一來,那些百姓不就等於沒有減免任何賦稅?僅僅是換了一個名目重新收了起來。”

李基聞言,倒是有些詫異張昭居然還是個直臣。

假如是顧雍那個裝糊塗的性子,就算是明白其中的關節,也隻會是當做是不知道地進行推行。

“子布,你可知大漢稅製?”李基問道。

“此言子坤先生可就看輕下官了,若是連稅製都尚且不知,下官又有何麵目立足於府衙之內?”

頓了頓,張昭便是如數家珍地說了起來,道。

“朝廷所規定的賦稅主要有三,一則田賦,十五稅一;二則口賦,一歲至十四歲兒童每人每年二十三錢;三則算賦,成年每人每年交納一百二十錢。”

“不錯!”

李基點了點頭,表示著認可。

此三類賦稅正是大漢的主要賦稅,主要也可以分為田稅以及人口稅兩部分,這還是不包括想要免除徭役就必須要繳納更為沉重的“更賦”。

再加上大漢的田地是允許農民自行買賣的,這也就導致了許多農民在收成不好的年頭,隻能選擇將田地賣了來繳納賦稅。

這也是導致了這個時代土地兼並的現象,嚴重得驚人的主要原因所在。

“既然子坤先生亦是一清二楚,那為何還要如此推行這等會惹得民怨沸騰之策?”張昭沉聲地反問了起來。

“哦?子布何以見得會民怨沸騰?”李基再問道。

“縱使以開墾新田的名義暫且免除了百姓們三年的田賦,但倘若要求百姓們償還借貸,其數字斷然比十五稅一的田賦更高,再加上一連串的口賦與算賦。”

頓了頓,張昭緩緩地說出著自己的判斷道。“如此一來,恐怕那些才剛剛安定下來的流民無須三五年便隻能棄田而逃。”

而李基看了張昭一眼,眯了眯眼,道。“既然子布都知道那是流民,何來的口賦與算賦等一係列的人口稅?”

霎時間,張昭猛然地反應了過來。

沒有人口稅?!

確實,張昭驟然意識到了一個似乎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漏洞,那就是那些流民迄今還沒有正式入吳郡的戶籍。(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