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嫡子李相(2 / 2)

“是,主公。”夏侯博答道。

而劉備想了想,又接著說道。

“還有,將適才張子布過來所說之言都記述下來送去給子坤過目,張子布此人是重用,暫用,還是棄之不用,讓子坤自行衡量就是了。”

“是,主公。”

夏侯博一邊應著,一邊眼神不禁流露出幾分對張昭的同情之色。

如此暗中挑撥主公與子坤先生的關係,莫看主公似乎不動聲色,恐怕暗中已是在主公心中上了一個黑名單。

即便子坤先生絲毫不介懷此事,恐怕今後也不可能得到主公的重用了。

而當李基收到這一份記述了張昭言語之時,不禁啞然失笑。

原本李基還想著張昭如此細問探查,會是基於何等用意與立場,不想居然是為了爭權。

不過,李基倒是想得比劉備更深一層。

張昭作為原軌跡之中孫權的老師,孫權的“製衡”之道說不得就是深受張昭的影響。

如此一來,張昭的目的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張昭並非是不了解劉備與李基的私交甚好,且也明白劉備心懷漢室。

因此張昭以己度人,所判斷的便是認為劉備知曉李基對漢室不敬且掌管大權的情況下,會產生再扶植一親信與李基相互製衡。

典型的東吳做派,隻能說張昭不愧是原軌跡中孫權的老師了。

‘隻可惜,地是東吳的地,人是蜀漢的人……’

李基暗中地道了一句,卻也沒有刻意去追究張昭的意思。

正值用人之際,張昭還能用,那就再用用。

大不了,張昭如此喜歡製衡之道,那以後便送他去一些適合玩這一套的地方去便是了。

而張昭之才,也確是毋庸置疑的。

在張昭的協作之下,不僅僅是離開了顧雍的府衙依然照常平穩運轉,且關於官府的諸多借貸也是一一確認推行了下去。

一開始諸多剛剛在吳郡安定的流民還是頗為不明所以,但最終在得知此後三年所有稅都無須繳納,隻需按戶每年償還吳郡官府四百錢到五百錢不等後,幾乎每個流民都對劉備歌功頌德起來。

畢竟,與大漢所規定的賦稅相比,所需要給吳郡官府的錢糧幾乎少了一半以上。

原本讓劉備本就在吳郡極高的聲望,再度提升了一大截。

而在吳郡百姓幾乎真正進入安居樂業的階段,甘夫人與蔡昭姬腹中之子於七月同一日產下,均是男嬰。

此事令劉備直樂嗬了足足半月,不僅僅是為有後而樂,更是為與李基之間的這種巧合與緣分而來,多次感慨道。

“此生未能與子坤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你我嫡子卻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天定兄弟無疑。”

由於甘夫人產子前曾做一夢仰吞北鬥,劉備依然給自己的嫡子起了個小名“阿鬥”,且興致勃勃地主動為李基的兒子起名為“李相”,言及以李基之才,其子亦當有丞相之姿。

對於劉備的厚望,李基也隻能是笑而受之。

事實上,對於自己的嫡子期望,李基認為隻要不是大奸大惡,為禍百姓,那也便是足夠了。

假如劉備最終取得天下,那麼隻要李基能夠安享晚年,子孫後代保底也是個富貴無憂,根本就無須奮鬥。

相反,一門雙丞相,有時候反而很容易引起忌憚。

所以,李基往往覺得自己的兒子當個廢物似乎也不是不行,能成材就成材,不能成材就躺平罷了。

而劉備也是不忘依照過去所約定那般,在雙方嫡子百日之時,讓劉阿鬥與李相結為兄弟,期許他們二人相互扶持一生,情同手足。

由於李相早出生了一個時辰,因此反倒是李相為兄,阿鬥為弟。

不過相對於傾注了大量喜愛在這兩個幼童之上的劉備,李基的注意力反倒是更多都放在夷洲以及瀛洲之上。

夷洲的發展,正如此前所預料的那般。

在關羽以及顧雍的通力合作之下,近小半年下,已然以著營寨為雛形在夷洲建立了一個小城,與夷洲遺民的接觸也是相當的順利,並沒有發生什麼大摩擦。

相反,關羽那奇特且威嚴的形象讓夷洲遺民大受震撼,幾乎是視關羽如天神下凡一般崇拜。

除此之外,那便是賈詡耗費了漫長時間所偽造的徐福東渡記錄,也快到了可以出土的時候。

而隨著吳郡秋收結束,大量的糧食幾乎是堆滿了吳郡糧倉,且吳郡也厲兵秣馬了大半年的時間,足可堪是“兵精糧足”四個字。

再兼之甘寧“錦帆賊”的名聲越傳越廣之下,吳郡也是理所應當地借故大肆擴張水軍。

如今,吳郡僅僅是水軍便已然高達一萬五千餘。

這讓一直都在刻意忍耐著的李基,甚至萌生了幾分迫不及待的感覺。

在大漢正式進入亂世之前,先將瀛洲踢出棋盤,且平定亂世也需要用到瀛洲之中的大量金銀礦物。

如此豈非是一舉兩得,雙喜臨門?(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