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虞明白李基大體是在有意調和自己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但也覺得李基所說的大有道理。
畢竟,此番能大勝烏桓,公孫瓚於塞外掃蕩諸多烏桓定居點,引走了八萬烏桓大軍的功勞不假。
再者,劉虞與公孫瓚維持好表麵的和諧,更有利於幽州威懾塞外諸胡。
因此,劉虞猶豫了一瞬後,語氣溫和地向著公孫瓚開口道。“不知伯圭可願上老夫的車架,與老夫同乘?”
公孫瓚微微一怔,下意識就想要拒絕,但注意到李基那暗自示意的眼神後,稍加冷靜地分析了一下,也明白自己此番不該因私人喜惡而拒絕劉虞的善意。
“那某便卻之不恭了。”
公孫瓚當即便拱手應了下來,然後也跟著上了劉虞的車架。
車架之上,劉虞、李基、公孫瓚三人幾乎是並排而站而出現在諸多薊城民眾的麵前,並且在李基的居中調和之下,劉虞與公孫瓚倒也是罕有地相談甚
歡。
起碼在如今烏桓的威脅幾乎解了大半的情況下,劉虞與公孫瓚本質上已然不存在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隨後的慶功宴之上,亦可謂是一片歡慶祥和,大量的武將官吏俱是醉倒當場。
而在第二天劉虞醒酒之後,李基就仿佛是掐著時間一般主動上門拜訪,私下向劉虞進言對於三萬烏桓俘虜的處置方法,且在一卷竹簡內寫下了詳細的內容獻於劉虞。
劉虞看罷,久久未能回神,握著李基的手連連讚賞道。
“此竹簡完全可命名為‘定烏桓之策’,最少可保幽州十年太平也,子坤莫不是昨夜通宵所書?”
通宵,自然不至於。
對於暗中以“計謀模擬器”推演了一遍的李基而言,無須細細一點點地思考其中細節,大體也就是花費了幾個哆嗦的時間就寫完了。
不過,李基自然不會直接說出真相,而是儒雅溫和地一笑,道。
“皆是為了百姓。”
“好一個皆是為了百姓,子坤真乃國士也。”
劉虞的眼神之中滿是嘉賞,而是忍不住將手中的竹簡翻來覆去地看。
竹簡之內的內容,自然是不止此前李基說服公孫瓚的那一部分,以蹋頓除掉張舉、張純為前提條件可以贖回烏桓俘虜,且贖回條件還需要烏桓交出大量的漢人奴隸以及戰馬。
除此之外,其中還有大量關於如何利用白馬義從的威懾烏桓,丘力居二子蹋頓與樓班的矛盾,以及這一次蹋頓圍殺公孫瓚不成的聲望損失等等。
繼而將原本開始趨向於聯合的烏桓一族產生內部分裂矛盾,開始一點點地落入到幽州的控製。
劉虞見其內容,當即便知李基必然對政治、權謀、外交、民生等等俱有造詣,否則是萬萬寫不出這一卷起於烏桓俘虜,而後從方方麵麵針對烏桓的竹簡。
竹簡之內,未有一個“殺”字,未有見血字眼,但若是依據此竹簡內容實行三五年功夫,劉虞確信烏桓恐怕再無翻身之地,徹底淪為替大漢看門的斷脊之犬。
忽然,劉虞意識到了什麼,急聲問道。
“此策甚妙,關乎幽州十年安寧也,子坤何不留在幽州親自推行,老夫願全權相托於子坤,絕不過問乾涉。”
“劉使君,非是基不願,實乃不可也。”
李基臉上流露著滿滿的為難之色,道。
“基乃是奉主公之命前往瀛洲調查當年倭國朝貢光武先帝之事,然半途見烏桓劫掠漢土,事急從權,尙來不及稟於主公便傾儘全軍抵禦烏桓,已有違臣屬本份。”
“幸得主公大度且心懷仁義,未曾怪罪於基,反而又多次遣人送來糧草,以免不時之需。故以,基如今心中所想,莫過於回報主公之信任,恨不得即刻便前往瀛洲完成主公之命。”
“而如今幽州戰事已隨之初定,且隻需劉使君與公孫將軍相互配合,以基之推斷,大局已定也。因此基留於幽州已無用處,當速速前往瀛洲,而後早歸吳郡還令。”
可以說,李基但凡是逮到機會,都會在劉虞的麵前刷一波劉備的印象分。
無他,蓋因好處良多。
以長遠計,他日大漢坍塌,當今天子又血脈斷絕的情況下,劉備中興漢室,在“何人為帝”這一點上,劉虞的態度幾乎可以代表漢室宗親這一個團體的態度。
因此,既然眼下不考慮做掉劉虞,扶持公孫瓚完全掌控幽州的前提下。
那麼為主公而慮,最佳的選擇莫過於讓公孫瓚親近,又與劉虞交好,且儘量調和劉虞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讓整個幽州都暗中成為支持劉備的力量。
隻待他日劉備勢大北上中原,自見此中於幽州落子的好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