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四檔士卒(2 / 2)

故以,李基順勢地向劉虞提出了準備在泉州處進行一些小貿易,多購買一些耕牛回吳郡提供給流民開墾荒地,也多購買一些戰馬回吳郡多訓練一些騎兵打擊土匪山賊。

對於這些在劉虞眼中的小請求,劉虞自然不會拂了李基這位忘年交的意思,且大手一揮之間,還主動表示等馬場中下一批戰馬培養完畢後,贈予吳郡三千匹戰馬。

聽聞此言,縱使以著如今李基的修養,也險些壓不住嘴角的弧度。

‘西有益州劉焉贈我主糧食,東有幽州劉虞予我主戰馬,劉氏家人們對我主劉備可真是太好了,待我主劉備取得天下,基定會奉勸我主劉備妥善安置宗親。’

而後,李基就“定烏桓之策”向劉虞解答了部分不解之處,在靜室中足足商談了一個時辰之久,李基方才告辭離去。

不過即便已經告知了劉虞率軍離去之意,但是大戰才剛剛結束,光是將士們的休整以及為傷者救治,都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並且,幽州接下來的方針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假,但是為了避免意外,李基所率的兵馬還需要暫且在薊城之中駐防,以避免出現什麼意外。

除此之外,李基也需要為在泉州縣附近建立一個真正的海港而進行統籌安排。

與此前暗中與

公孫瓚貿易的臨時港口不同,對於這個新的港口,李基可謂是尤為看重,不僅僅將之視作屯兵囤糧之所,更是準備將之建成整個幽州,乃至於北地的貿易中心。

因此,即便這個海港才剛剛開建,李基便為這個海港起了一個名字“津門”。

而,或許劉虞在兵法上未有建樹,但是對於政治以及外交等卻是個老練之輩,因此在有了李基所書的“定烏桓之策”後。

不到一個月功夫的時間裡,劉虞便以丘力居的人頭讓蹋頓主動送上張舉、張純等叛通外族之人的首級。

原本淪陷的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也儘數都再歸回幽州……

而也在此期間,幽州戰事的結果也隨之傳遍了大漢內外。

除了本就賢名在外的劉虞外,縱橫塞外的公孫瓚漸得“白馬將軍”美名。

反倒是趙雲率領兩千白馬義從於三萬烏桓大軍之中三進三出,破陣斬將的戰績顯得過於不可置信,以至於許多世人多有不信。

至於本就頗有名聲的李基,得了劉虞親口所讚的“國士”之名,反倒是迅速揚於大江南北,漸漸替代了此前的“李三千”之名。

更重要的是,西羌進犯三輔之地所掀起的戰事已持續數年,這對於大漢的威望無疑產生了相當嚴重的打擊。

這一場來自於幽燕之地的大勝,無疑正是眼下的大漢所急需用來振奮人心之事。

故以,眼看著這一場大勝似乎在大漢之中引發的風波越來越盛,李基聯想到了某些問題,當即就加快了腳步,不顧劉虞以及公孫瓚的挽留,於九月末再度率軍離開幽州,繼續踏上了前往瀛洲的道路。

經曆了幽州一戰,吳郡三萬兵馬的損失並不算慘重,僅僅隻是折了五千餘步卒。

與此相對的,卻是公孫瓚額外贈予趙雲的白馬義從。

且趙雲原本所領的白馬義從,也在此期間公孫瓚的協助下,重新在幽州中挑選精銳補全了兩千之數。

因此,待時隔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李基率領著大軍重新在幽州啟航,兵員數量並沒有大幅度下降,反倒是質量近乎產生了升華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騎兵的質量尚且不提,吳郡步卒經曆了一連串的守城以及攻營戰事,精銳程度已然遠非過去可比。

過去,除了原本關羽所統領於富春山那部分士卒外,絕大部分士卒要麼就是從郡兵中抽調出來的,要麼也就僅僅比郡兵要強上些許罷了。

以著李基如今的評判標準來看,大體便是將當世的兵卒分為四個檔次:雜兵、郡兵、精銳、強兵。

雜兵:大體就是黃巾軍、義軍、山賊土匪一流,兵卒素養就連列陣都列不妥當的程度;

郡兵:比雜兵要強上些許,能遵循各種指令進行基本的列陣,且經過了一定的訓練,也是整個大漢最為普遍且常見的兵卒檔次;

精銳:此前在黃巾之亂中盧植所率領的北軍五校就是典型的精銳兵卒,擁有著比郡兵明顯強上一籌的軍陣配合以及廝殺技巧。

也正是依仗於北軍五校的精銳,盧植此前以弱擊強攆著張角的黃巾軍打。

強兵:這還是李基親眼看過且了解過趙雲所率領的“白馬義從”後,方才額外地增加了這麼一個檔次的兵卒。

如今經曆了幽州戰事的吳郡兵卒勉強倒也能及得上是精銳士卒的檔次,但是與趙雲所率領的白馬義從相比,無疑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不僅僅是士卒個人廝殺技巧或軍陣配合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信念上的差距。(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