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眼下所能做的,便是為劉備集團在到來的亂世之中爭取到足夠的先機與底蘊。
而原軌跡之中的天下諸侯討董,明麵上是失敗了,但實則諸侯們爭取的卻是漢室衰落後留下的政治資產。
其中,又以曹操和袁紹為最!
曹操以著刺董以及盟軍號召者的名聲,不僅廣受英才來投,還被東郡郡守王肱贈予東郡一郡之地起勢;
至於身為諸侯盟軍盟主的袁
紹,本是冀州牧的韓馥卻畏於袁紹名聲,又見無數人心歸附於袁紹,不僅被迫讓出了整個冀州,甚至最後被袁紹嚇得在廁所之中以刻刀自殺。
由此可見,聲望之用有時更甚於雄兵數萬。
因此,即便阻止董卓當下力有不逮,但李基卻不會將那等龐大的聲望相讓之。
當即,李基略微沉吟了一番後,開口道。
“今漢室衰落,朝中大權為董賊所逆亂,正是身為漢室宗親的主公該有所作為,興扶漢室之際。”
劉備的神色一肅,道。“請子坤教之。”
李基當即正色道。
“董賊欲為王莽行廢立之事,使皇綱失統,有翦覆四海之危!”
“而朝中袞袞諸公畏其威勢而不發一言,可須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者尚有多位漢室宗親牧守四方,焉能使董賊獨斷專行,禍亂天下而無人能製?”
旋即,李基大袖一揮,朗聲道。
“主公可待洛陽消息至,若董賊當真劫奪國柄,妄行廢立之事!主公宜即可修書於牧守四方之漢室宗親劉虞、劉焉、劉表,號召四方宗親斥責討伐董賊!”
劉備的眉頭一皺,有些懷疑地開口問道。
“這?可行否?”
不怪劉備猶豫,實乃號召掌握四方重兵的宗親州牧討伐董卓,一個不妥,那便是與叛逆無異。
“隻要能說服幽州牧劉伯安支持,那便是大義在我。”李基答道。
劉虞的地位,在一眾漢室宗親之中可謂無人能比。
劉虞此前便為宗正,又遷為幽州牧,大敗烏桓之後,更是被先帝劉宏加封為三公太尉。
而某種意義上,漢室劉家便是整個大漢最大的世家。
劉虞作為漢室中最為德高望重的族老,如今族長變更之事為外人操持控製,劉虞隻要願意出聲斥劉協為董賊所扶的偽帝,四方漢室宗親當進京勤王,匡扶劉辯複坐帝位。
那麼於理於義,隻會在劉,而不會在董。
甚至,這比之原軌跡之中,曹操所傳於四方號召諸侯勤王的矯詔要有說服力得多,亦隻會更讓天下人信服。
且如此一來比原軌跡之中還多了一個好處!
即便天下人人皆知董卓乃是把持朝政,禍亂大漢的賊子,但董卓眼下所代表的無疑是大漢朝廷。
而原軌跡之中以著袁紹為首的眾多諸侯所組成的盟軍,本質上仍然是代表著地方。
不管是討董盟軍擊敗董卓,又或是董卓遷都西安,這都是向天下人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大漢朝廷不敵地方勢力,這對於漢室的打擊程度尤重於董卓之禍。
作為朝廷,腐敗暴虐未必會滅亡,但衰敗虛弱必會導致滅亡。
因此,若是能以劉虞名義號召四方宗親聯合地方諸侯討董,那麼起碼能給大漢留下一絲遮羞布。
即便大漢朝廷不敵,那也是不敵於漢室宗親手中,並不代表漢室已衰敗到了極點,
而劉備斟酌了片刻,在李基一點點地分析出此舉利弊之後,明白或許這是眼下作為漢室宗親儘可能保存一絲大漢顏麵的法子之一。
除此之外,儘去僥幸之心的劉備開始召集麾下文吏武將,開始在吳郡之中全力整軍以及籌備各類軍械物資,以應對似乎已經迫在眉睫的大亂之世。
隻是,在以著張昭、張紘為首的江東世家官吏,看著在會議上依然穩坐在劉備次座的李基之時,不少人的臉色都有些難看。
而在張紘以著眼神的示意下,一個陪於末座的小吏驟然出聲道了一句。
“此為吳郡之議,昭亭侯何在於此?”
此言一出,正廳之中的聲音都為之靜了一陣。
旋即,以著關羽、張飛為首的武將紛紛向那個小吏投去了視線,嚇得那個小吏當場便是兩股戰戰,連忙解釋道。
“屬下就是疑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