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唯有……殺!(2 / 2)

在周瑜看來,李基理應是支持自己的看法,趁此勸誡住一眾好戰的將領才對。

站在絕對理智的角度,如今的大漢需要這等高產糧種不假,但與派兵攻伐取回糧種的方式相比,派遣幾艘船隻以貿易的方式換回糧種,無疑是更加簡單且省事。即便林邑國乃是從大漢分裂出去的,但大漢海船抵達林邑國之後,於威於利而言,林邑國料想都不敢也不會拒絕貿易。

隻是,周瑜此言一出,無疑是率先得罪了甘寧這一位好戰分子,冷聲反駁道。

“哼,商船所能抵達之處,戰船更是能夠抵達!且林邑立國不正,若是與之貿易,豈非等同於承認了林邑國的地位,汝周瑜便不怕遭到後世的千古罵名乎?”

這一句,無疑是正戳周瑜所言提案之中的要害。

於純粹的利益與效率而言,無疑是貿易的方式更快。

可劉備身為安南將軍揚州牧兼大漢皇叔,倘若派人與叛賊自立之國貿易,這無異於在某種意義上承認了林邑國的獨立地位。

儘管周瑜想表達的意思是暗中派遣船隻前往,隻要不將此事貿易登記在冊,無人知曉,又有何人會追究其中細節?

隻是周瑜的個中意思顯然是不適合拿到台麵探討的,甚

至一下子就被甘寧給問得進退兩難了,隻能是繼續向著李基投去目光,希望李基親自下場安撫住那些好戰分子。

隻可惜,周瑜顯然不知道在他眼中作為劉備麾下文臣之首且儘顯儒雅溫和的李基,才是真正的激進派。

李基能不清楚貿易是最為效率且節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嗎?

隻是,李基大力發展民生,為的可不是在這個時候節省錢糧。

甘寧適才所言的一句,可謂是甚得李基之心。

商船能抵達的位置,戰船同樣能夠抵達。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本質是利益不假,但卻不能僅僅看著眼前的利益。

林邑國獨立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如此漫長的時間繼續拖延下去,等老一輩的林邑人徹底壽終正寢後,林邑內部對於大漢的認同度無疑還會急劇下降。

時間一長,林邑國可就真的要完全脫離大漢而走向徹底獨立的道路了。

因此,在李基看來,此次出兵征討林邑,取回高產糧種是主要目的之一,趁此良機將林邑重新納回大漢疆土,同樣也是一個極好的時機。

且借著征討林邑的威勢,對於接下來派遣二張前去治理交州,同樣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在其位謀其政。

如今尙算是白身的周瑜僅僅隻是從錢糧、士卒等等方麵去考量,以貿易的方式取回糧種,或是最優解。

可在李基看來,這一戰卻是必須打。

這一代若是不趁此良機將林邑重新納回大漢,說不準便要將這一戰留給後世子孫去打了。

至於征討林邑所需要消耗的錢糧問題,在確認了征討林邑的必要性前提下,根本就不在李基的考量範圍內。

並非是說如今的揚州已經到了完全不缺錢糧的地步,而是李基多年來勤勉治政,可正是為了今後可以不用為了些許利益而被迫在大義上讓步。

再者,秋冬之際,中原地區不適應用兵,但反倒是征討氣候悶熱的林邑國良機所在。

‘天時、地利、人和、大義、士氣、錢糧俱都不缺,為何不戰?’

李基的決心,恐怕也隻有劉備略知一二。

因此麵對著周瑜的注視,李基一點點地將手中的折扇收了回來,開口為此事做出著最終的定論,道。

“此事,恐非是周瑜所想的這般簡單。”

“林邑,曾是我大漢疆土,此糧種降於林邑,無疑天賜於大漢。”

“然,區連者,知有此糧種而不獻於朝廷,反而舉兵叛亂,裂土而自立。如此作為,定然是有意禍國殃民,意欲害我大漢!”

這一刻,李基站了起來,沉聲而開口道。

“倘若區連早早將此糧種獻於朝廷且推廣天下,揚州又豈止今日之貧苦,萬民又何須這般忍饑挨餓,甚至就連那太平道教都沒有機會蠱惑百姓作亂。”

“今日之天下又豈會是這般模樣?”

“如此深究,可見區連用心之歹毒,對大漢之害更甚於董賊也!”

此言一出,莫說是下方正在請戰的將領們,便是劉備的神色都陰鬱了三分,流露出憤怒之色。

儘管這是一種詭辯以及陰謀論,但無疑是穩穩地讓自立為“林邑王”的區連穩穩地接住了這個鍋。

“如此對大漢用心歹毒之人,於情於理,豈會接受貿易?且大漢又豈能再與之貿易,唯有……”

“殺!”

“方能正大漢之威,解萬民之恨也!”(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