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輕明兵自然就是十八歲的吳三桂,他雖然和舅舅祖大壽親近,可打心眼裡就瞧不起舅舅這種守著烏龜王八殼不動的行為。
至於更穩健的他爹吳襄,年輕的三桂連看都不想看見,所以一直跟著舅舅在寧遠城混。
滿桂、朱梅等將,在他眼裡也和家畜差不多,每年白拿朝廷幾百兩的俸祿,乾的活比築城的班軍還不如。
聽說前幾日出了個敢帶著五六個家丁就出城殺韃子的猛將,他早就想結交一二,今日得知其帶著五十個人就敢迎戰代善大韃子,更是驚為天人。
待到看見這李將軍率軍直衝代善本陣的壯舉,隻覺得口舌生津,心砰砰大動,於是繞開眾將,到一處垛口旁聚精會神盯著,生怕看漏了一幕李將軍的奪旗陷陣風采。
“我輩大好男兒,該當如此。”他喃喃道。
滿桂等寧遠眾將也被李昊率軍衝陣的行為驚得目瞪口呆。
在寧遠衛城北城牆遠遠望去,上千韃子騎兵在距城一裡遠的地帶組成了一堵似乎無法撼動的牆,而前衝的李昊等明軍雖然也陣腳嚴密,氣勢如虹,可雙方力量對比實在過大,以至於眾將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所見所得。
“遼人中竟然還有此等壯士。”滿桂扯了扯自己的胡子,總算是確認這是真的。
城牆上除了將軍,還有大小三四千名明軍能看得見北麵的戰局,二百步的衝鋒距離一瞬即逝,可在城上明軍看來,卻是如同一年數月般漫長,在數千雙眼睛的期待之下,出戰的李將軍等人終於和略有騷動的建奴騎兵牆撞在了一起。
遠離戰場的城牆明軍隻能瞅的見雙方貼身近乾,聽得見一些嘶喊之語,連搖旗呐喊都做不到,好在有機警點的營兵,擂起了北門戰鼓給己方助威。
李昊、大小曹、眾家丁等一線硬乾的將士又是另一番感受,韃子派出的六十名巴牙喇騎兵隻和他們交手過一次,一輪清弓齊射造成了四五個家丁受傷下馬,而己方的弓箭沒有造成敵人減員,雙方交錯之後,他們這五十多人的戰力才體現出來,加上李昊、大小曹等悍將,共計砍翻了十四五個劄甲巴牙喇韃子。
然後李昊趁著後方韃子沒有做好準備,直衝旌旗最多的那片正紅旗韃子。
敵人的騷亂在意料之中,可建奴騎兵反應速度也超過了李昊的想象,不動的騎兵更能發揮清弓的威力,於是在他們衝到敵陣之前,兩輪平射、幾百隻勁箭射了出來,造成了八九個家丁的減員。
好在建奴的優勢不會那麼多,李昊帶著四十名早就紅了眼的家丁,以及曹變蛟、曹文詔這種頂級莽夫悍將,衝到了也開始加速衝鋒的正紅旗韃子陣前。
貼臉廝殺一觸即發,兵器交擊之聲震懾人心,慘叫呐喊不絕於耳。
八旗將領都有過分裝飾自己頂戴、頭盔的習慣,在鐵胄上,最為常見的裝飾品便是玉珠、寶石。
因此從上千韃子裡分辨出帶兵額真、旗主貝勒還是很容易的。
李昊早就讓曹文詔給自己指明了代善相貌和陣中所在區域,於是悍然前衝的同時牢牢鎖定了此行最大的目標。
在雙方準備致師前後,正紅旗騎兵就整隊為前後三列,李昊等人發起衝鋒前,代善等旗中貴人聚在第一列,但是一動起來,迅速退到了第二列的位置。
李昊看的是真真的,在與大隊正紅旗騎兵撞上之後,當即出刀砍翻了一個攔住他前衝趨勢的劄甲旗丁,然後在身邊大小曹的掩護下,策馬擠到了韃子第二列中。
建奴三層騎兵陣,被這四十餘人一衝,愣是衝出一個凸起的包來,兩翼韃子騎兵借勢繞了一個迂回,就此團團圍住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