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海搖頭,暗想:逍遙派就是逍遙派,原著中根本就沒有談及來曆,何況她穿的好像不是原著。
逍遙子歎道:“為師今年已經是兩百二十八歲了,此壽數怕已經是極限。若是我早些年便修煉‘長春不老功’許還能多活三四十年。但是我兩百歲才開始修習此功,實則臟腑五衰,修什麼神功都無用了。我練成了也不過延個四五年的壽數而已,我現已活不過五年了。”
李滄海這時卻完全怔住了,眼中不禁有些濕潤,逍遙子哧笑道:“你少給為師流貓尿,時人七十古來稀,為師都活了兩百多歲了,就算是死也是喜喪。”
李滄海說:“師姐和師兄都不知道嗎?”
逍遙子說:“他們若是知道,我們豈能這麼輕鬆出來?少不得拖拖拉拉了。”
李滄海現在明白了,為何師父這麼心急,要讓他幾個徒弟修煉長春不老功,因為他沒有更多的時間了。隻有儘快挑出下一任掌門人來,他才有時間在這四五年裡培養其撐起逍遙派門戶。
逍遙子又說:“為師俗家時姓李,是唐時太史令李淳風的一支後裔,與你倒有些淵源。”
李滄海大吃一驚:“李淳風?和袁天綱著了《推背圖》那個李淳風?”
“你竟不知自己祖上是誰嗎?”李秋水、李滄海的祖上也是李淳風,隻不過是另一個兒子的一支,五代十國北方混戰,隻江南錢穆護著一片百姓安居。李秋水和李滄海的曾祖父就遷居到南方,成為當地的一個鄉紳。
李秋水和李滄海這一房因為父母沒有生兒子,父母去世後,族中也要奪了她們的財產,原來的李秋水教訓了那些族老,把妹妹帶上了縹緲峰。
“……我當時年紀尚小,況且姓李的那麼多。”李元吳也姓李,可他連漢人都不是,後來還改回黨項姓氏。
逍遙子暗暗搖了搖頭,幾分無奈,說:“李淳風擅易理、風水、陰陽之學,棄官而為道。他亦擅長道家武學,隱世之後潛心於易理、內經、陰陽,研究長生之道。他陸續開創了三大奇功,最後在三大奇功之上另建高築,創出了長春不老功。但那時他自己已經年老,臟腑具衰,已然不能再練成這些神功了。他生前把所有武學秘笈傳給他的一個孫子,就是我的祖父。我的祖父雖也擅易理卻不會絲毫武功。當時江湖上並不太平,天下又興起追查《推背圖》的風波,朝廷江湖都在查訪祖師的後人。祖父不得不把祖師留下的武學典籍讓我背誦下來,然後將秘笈全都毀去。但是我們一家仍然受了牽連,慘招滅門,隻有我早被暗渡陳倉送到東海才幸免於難。”
李滄海問道:“那後來呢?到底是誰做下那惡事?”
李滄海心想:這武俠世界不是完全的曆史,李淳風能著出《推背圖》這種奇書的千年奇才能創出逍遙派的‘北冥神功’、‘八荒**唯我獨尊功’、‘小無相功’、‘天長地久長春不老功’不奇怪。那個黃裳的名頭比李淳風小多了,在武俠世界,黃裳能著《九陰真經》,李淳風這個千年牛逼的人創出逍遙派的神功也就合乎情理了。
逍遙子冷笑道:“誰也沒多乾淨,但是當時皇室和那些掌握大權的藩鎮對《推背圖》很是在意,皇室脫不了乾係。”
李滄海想著兩百年前,驚道:“是大唐的皇室和藩鎮嗎?”
逍遙子白了她一眼,她不禁咂咂嘴,剛才問了一個很驚人,卻又很傻的問題。兩百年前不是大唐還是什麼呢?
逍遙子又接著說:“我醉心於記在腦海中的祖師的武學,祖師的許多心得書卷我也看過,所以我依次都忍不住嘗試過。有北冥真氣的內功打底子,什麼招式都易使出來。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白虹掌法等這些武學招數是我潛心武學百年後,在縹緲峰上悟出來的,揉合了我閱儘武學典籍和百年江湖經曆的精華。我縱橫江湖一百多年,曆經唐、五代十國又至宋,也算赫赫揚揚一生,老來才發現身邊沒有可傳祖師與我的衣缽的人。尋訪二三十年才找了你們幾個徒弟。‘長春不老功’終是我派最高深的內功,但當年祖師自己沒有練成過,自己一人練,無人引導,其實凶險異常,所以初時我也沒練。到老來卻不甘心,這十幾年我都花在上麵,有兩百年的閱曆倒讓我可以化解凶險。祖師自己沒有練過,其實那神功實際練起來也略有誤差,我做了修正後才真正練成了,如今卻叫你這個小娃娃揀了便宜。”
李滄海淡笑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古來如此。祖師潛心研究,以大智慧創出奇功,但最後武功冠絕天下、縱橫百年的是師父。師父亦乘了祖師的涼,現在我不過是乘師父的涼,將來又有我的徒弟乘我的涼。人生代代無窮已,均是後人占前人便宜,所以說做人不能數典忘祖。”
逍遙子不禁哈哈大笑,實是難有的暢快。
逍遙子接著教她背誦《長春不老功》第二重的心法,當時四大弟子都背過第一重心法,但是第二重心法,目前也隻李滄海見到。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道家養生養氣本也是源於《道德經》,總綱正是對“道”的正本闡述。
損不足而奉有餘,就是說遵守天道運行規律改正缺點,保證勃勃生機。
李滄海再背下去,背到“氣”“精”之類的概念,人體氣行十二時辰和四時時節均有不同,以吐納運功去豐盈體內“氣”“精”,再通奇經八脈,精熟蓄氣之法。
其中變幻深奧,連練功的時辰都有講究,與之第一重又是不一樣。
李滄海對著逍遙子陳述了她對第二重功法的理解,逍遙子一邊聽著,時不時滿意地點點頭,又在關鍵處提點啟發讓李滄海茅塞頓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