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如雷霆掃落葉般的快速攻勢,讓元蒙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等到忽必烈知道自己聚集在襄陽城外的十萬蒙軍,被武國全軍覆沒時。
已經年近六十的他,差點被刺激的岔過氣去。
因為襄陽城下的戰鬥中甚少有元軍逃脫。
忽必烈到現在,也還是不明白那場戰鬥的詳情。
這斷時間,他一直在爭取蒙哥死後的部下效忠。
沒想到人沒招到,漢人朝廷率先到給他送來了這份大禮。
此時的蒙古雖然依舊強大,但是內部卻已經分成了五大板塊,分彆是四大汗國和元廷。
除了伊爾汗國外。
其他幾個汗國,根本就不買忽必烈的賬。
甚至還不斷在西北方不停挑釁忽必烈,拉他的後腿。
襄陽十萬的精銳損失,可謂重重傷到了忽必烈的根本。
最重要的是,武國三路兵馬一齊北上。收複了大片被元廷占領的地區。
其中更是連成都這塊南下的戰略要地也都失陷了。
草原部族不善耕種鍛造。
這些年與宋廷交戰,大部分的戰爭給養其實都是出自於漢地。
就連他麾下兵馬中,漢兒刀手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今大片漢地得而複失,元蒙的戰爭潛力也跟著被大幅度消弱。
忽必烈做為一代雄主,自然更加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幾乎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征召起了第二支南下的大軍。
和忽必烈站在一邊的伊爾汗國,在接到消息後也是派來了大批援軍。
但忽必烈手中的大部分軍隊成員,反而卻是以女直,高麗,漢族的仆從兵為主。
僅僅一個半月時間,忽必烈已經再次集結了十五萬大軍。
其中還有著伊爾漢國,和他手下直屬的五萬最精銳的蒙古輕重騎兵。
蒙古人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從小在馬上長大。
射術騎術可謂從小練到大,每個蒙古人都是上馬便能戰的精銳騎兵。
近五萬人的蒙古精銳,如果在正常的野外對戰中。
憑著風箏戰術和重騎衝陣。
哪怕是對戰數倍於他們的敵方士兵,他們也能戰而勝之。
這一次忽必烈為了萬無一失
,甚至直接由他本人掛帥。
已經五十七歲的他,雖然已經不複當年英勇善戰。
但有道是老而彌堅。
如今的他,經過無數場戰爭的錘煉和勝利,被他統領的兵馬,百勝軍勢早已凝聚而成。
那是一支軍隊經過千百場勝利後,所滋生的自信和信仰。
……
蒙元要攻武國,因為有著長江的阻隔,每次南下成都都是必定先要攻克的橋頭堡。
要是以前,莫非或許還會避敵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