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凝聚人心的最好的辦法?
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
如果沒有這個敵人,那就塑造一個出來。
江夏郡各縣這幾個月之所以能快速出現這種叛亂,原因有兩點:
一、地方大族掌握了輿論權。
輿論權就是解釋權,解釋權和真相沒關係,解釋權是用自己塑造出來的公信力去解讀一件事,可以不需要說真話。
這裡的權並不是權力,而是權威。
人類的軀體天生弱小,迷信權威是一種自保本能,大多數人都很難摒棄這個弱點。
除非這個人變得強大,有強大的資源、金錢和權力,他就會自動弱化對權威的依賴。
最後,自己成為權威。
而古代大多數平民是沒辦法掌握強大的資源、金錢和權力的。
所以,平民迷信權威!
在古代,如果一個平民說那些權威說的就是對的嗎?他們也可能是錯的!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不迷信權威了,這種想法,是另一個權威給他植入進去的,目的是為了打到對手罷了。
二、大族掌握了人口。
均田製破壞後,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兼並,無數人隻能租田生活。
田這種決定生死的生產資料被大族掌握之後,大族對佃戶就有了更大的支配權。
其實這種現象,在安史之亂中就可以找到許多例子。
例如河北認為安祿山和史思明是二聖,是河北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嗎?
沒錯,是老百姓!
但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他們就真的是二聖嗎?
是誰讓老百姓認為他們是二聖的?
就像此時,是誰讓江夏郡的百姓幫著他們一起操家夥,並且相信劉望之是一個大善人的?
古代的朝廷皇權和地方權力博弈的本質是什麼?
但問題又來了。
如果認為這些人都相信那個權威,也是不對的。
正如權威和權威之間的博弈,權威需要一部分人認為自我不能相信權威。
正如安史之亂中,有人認為安祿山和史思明是二聖,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反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