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萬貫可不是小錢,不是說一句有辦法就能解決的。
“製鹽。”
“製鹽?”元載眼睛倒是一亮,可麵色隨即又有些變化,“郎君,現在市麵上的鹽並不缺,我們如果要製鹽,很難與民間那些鹽商去競爭。”
“我知道,今年我預估靠賣鹽賺四百萬貫。”
“這恐怕……”杜甫也聽不懂了,雖然他是個外行,但還是忍不住問道,“靠賣鹽能賺這麼多錢麼?”
要知道,與之前的曆朝曆代不同,大唐的鹽不是轉賣,朝廷不乾涉製鹽,隻管控品質和價格。
真正轉賣,是安史之亂之後,第五琦提出了禁榷法開始。
這就意味著大唐的鹽,百花齊放。
《新唐書·食貨誌》記載: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
每一鬥才十文錢。
但據《唐會要》記載:儘榷天下鹽,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
也就是說第五琦施行鹽的專賣之後第一年,鹽價飆升到110文。
《新唐書》對唐德宗年間的鹽價也有記載:江淮鹽每鬥亦增二百,歲錢三百一十,其後複增六十,河中兩池鹽每鬥為錢三百七十。
經曆了代宗,到德宗時期,鹽價已經漲到了370文,是天寶年間是37倍。
不得不說,天寶年間雖然危機四伏,但朝廷沒有過多參與與民爭利,在一些民生上,還是很有優勢的。
這可能與天寶年間沒有大力發行貨幣也有一定的關係。
但總體而言,一旦朝廷介入到鹽的專賣,鹽價一定會大漲。
什麼叫專賣?
就是我定多少價,你接受多少價。
漲的時候,那是正常漲價,例如漲100文。
降的時候,那是戰術性回調,例如降2文。
“難道郎君要在江淮施行鹽的專賣嗎?”劉晏忽然問道。
“這倒也不是不行。”元載立刻興奮起來,“漢朝時期的鹽就是專賣,我朝開國,太宗體恤民生,放開專賣,但現在鹽價頗低,我們接手專賣一部分,必然能填補這塊的空缺。”
元載越說越興奮。
“郎君,這江淮之地是有產海鹽的,我們拿過來,一道政令禁止民間私賣鹽,這錢不就都來了。”
“這樣民間的鹽價會大漲。”李倓搖了搖頭,顯然不讚同元載的說法。
元載是沒有節操的,為了達成目的,可以做必要的犧牲。
當然,李倓也是。
但讓他犧牲民力,這無疑與殺雞取卵沒有區彆,到時候如何在江東振臂高呼?
所以,鹽的專賣暫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