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大唐與吐蕃的格局(2 / 2)

“做攻打石國的準備嗎?”

“是的!”

李隆基再一次陷入沉默中。

如果石國有不臣之舉,李隆基不是不想打石國,但那他媽的遠了。

而且石國是西域一個不算小的國家,遠征石國風險太大。

李隆基想把主要精力放在隴右,也就是哥舒翰那裡,把石堡城拿下來。

這牽涉到大唐對最強大敵人吐蕃的戰略布局。

自李世民時代,大唐拿下西域,開始經略西域,那個時候主要還是為了對付突厥人。

後來突厥徹底式微,唐高宗年間,吐蕃態度強硬起來,開始不斷乾涉西域事務。

爆發點就是吐蕃滅吐穀渾之戰。

自此,大唐與吐蕃展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

戰場有三個地方,一是隴右與河西一帶,二是西域,三是劍南道。

其中雙方主要兵力投送在隴右與河西,西域也是必爭之地,劍南道規模最小。

看看天寶年間的兵力配置就知道了。

隴右節度使有常備軍六萬四千人,河西節度使有常備軍七萬三千人,北庭節度使有常備軍兩萬人,安西節度使有總兵力兩萬四千人。

其中隴右與河西兵力加起來近14萬人,位於西域的北庭和安西加起來才四萬多人。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大唐和吐蕃的主戰場在隴右、河西一帶。

次戰場在西域。

不過這個格局,也是經曆了數十年才形成的。

高宗年間,吐蕃人可是發動四十萬大軍攻打安西四鎮,後來一度逼迫武則天放棄安西四鎮。

西域戰場幾經起伏,最終被唐軍穩定下來,吐蕃被迫將主戰場集中到隴右、河西一帶。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吐蕃就放棄了西域。

吐蕃對西域的戰略從正麵與唐軍打硬仗,轉變成攻打西域小國,威懾西域小國,來逐步蠶食大唐在西域的勢力。

小勃律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麼問題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