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李倓:沒有可以搶嘛!(2 / 2)

可是製鹽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海鹽。

海水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在海邊多弄幾個鹽池,把鹽蒸出來,再一遍遍出雜質,就得到了精鹽。

隻要有足夠的人,有足夠的鹽池,要多少弄多少出來。

弄完後,運上船,沿著運河一路走過去。

這種質量的鹽,能把傳統鹽商血洗一萬遍。

這比撿錢還要快!

“郎君打算賣多少錢一鬥?”

“100文一鬥。”

“十倍於市麵價嗎?”武二郎感慨道,“這樣百姓可能吃不起了。”

“賣便宜了百姓也吃不起。”劉晏說道,“現在這個階段,與市麵價一樣賣10文錢,例如賣到揚州,立刻會被人一掃而空快速囤積起來,坐地起價,百姓根本搶不到這種鹽。”

“士安說得對。”李倓當場就想給劉晏一個大大的讚。

不愧是《三字經》裡記載的神童啊!

這種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現象,劉晏立刻就能反應過來,並且快速做出精準的陳述。

並非說古代沒有這種現象,隻是古人很少去係統性總結經濟規律。

古代人類社會有一條經濟鐵律:更好的產品問世之初,即將市場化的時候,最先享用的一定是有權和有錢的上層人,這與產品的價格無關。

權力和信息能夠先一步吸納這種新的產品。

等到這一個階層的人得到滿足之後,這種產品還會流入中間層,再流入底層,價格回歸到平民能接受的價格。

如果這種產品的成本天然無法滿足平民,那麼一定會有人製造出更低成本的類似產品來占領廣大平民市場。

所以,武二郎擔憂的事情,在這個階段本身就不成立。

無論精鹽賣多少錢,第一批享受的一定是各地的上層階級。

這是一個殘酷又無奈的現實。

劉晏突然又說道:“我們現在沒有任何鹽池,也沒有熟練的工匠,需要從頭開始做,如果我們有一批現成的產業就好了,可以立刻轉化成製作精鹽。”

這話說完之後,劉晏自己現實愣了一下,還不等他開口,武二郎說道:“那周彆才若是願意幫我們,倒是能成。”

“可惜他不願意。”劉晏搖了搖頭,歎息道。

李倓卻是笑而不語,不願意沒關係,不願意就搶過來!

數日之後,李倓收到了顏真卿的信。

顏真卿和王忠嗣從江夏回了揚州。

又過了數日,王忠嗣神不知鬼不覺從揚州帶了三千兵馬,往蘇州趕。

正月二十九日,周家。

“建寧郡王這些日就待在刺史衙門,哪裡都沒有去。”

說話的是周彆才的幕僚張雲。

“他是不敢出來,怕我派人去刺殺他!”周彆才冷聲道,“探清楚了嗎,他此次前來蘇州到底帶了多少人?”

“一說是五百人,一說是八百人。”

“揚州那邊有動靜嗎?”

“揚州暫時沒有什麼動靜。”

“這事不可掉以輕心啊,我們並不知道他這個揚州大都督到底有多少兵。”

張雲突然說道:“倒是最近顧陸朱三家,據說要把大量的田地上繳給刺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