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漕運則走的是長江,長江在江夏郡入漢水,走襄陽。
襄陽再轉丹水,可入商洛,商洛位於長安東南兩百裡。
早在中宗景龍年間,時任襄州刺史崔混就奏疏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鑽山出石門,抵北藍田,可通挽道。
中宗許之。
遂以渥充使,開大昌關,役徒數萬,死者十五。禁舊道不得行,而新道為夏潦奔庖,數摧壓不通。
至是論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也就是說,在中宗時代,大唐就已經完善了襄陽到商洛的漕運線。
關中四大關的武關就在這條漕運線上,從東南進武關則入關中。
就像從東麵進潼關則入關中一樣。
但李倓說的卻不是這條線,而是至襄陽去上津路,抵達扶風。
扶風就是後來的寶雞一帶,位於長安城兩百裡,與長安一樣,在渭水之畔。
李倓繼續說道:“我們要考慮非常特殊的情況,如果安祿山占領洛陽,兵臨潼關,武關也隨時暴露在安祿山的鐵蹄之下,從這裡運糧食顯然不可能,所以我們得走上津道,抵達長安以西的扶風,進渭河,將糧食運抵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