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淩與韓增都留在了軍中。
劉據讓韓增暫行司馬之事,自然要留在建章營中,不過這隻是劉據的意思,而並非劉徹的任命,因此暫時也隻是虛職,充其量也就是劉據的個人顧問。
而韓淩則暫時安排在了和親隊伍中,與劉細君待在一起。
畢竟劉據此行可是出來自立的,出入帶著個女眷,還安置在全是男子的軍營之中,非但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帶來的影響也不怎麼好。
現在的劉據和以前隻想被廢時不一樣了,還是需要以身作則,方才能夠服眾。
至於洞房的事。
劉據倒也不是不想,而是覺得還不到時候。
雖然韓淩應該不會介意,但劉據還是覺得應該給她一個正式的婚典和名分,而不是不清不楚的野合,畢竟這個時代還是比較看重名正言順的,否則日後可能成為她與韓家遭人置喙的黑曆史。
然而得知此事的司馬遷卻不這麼想。
他將此事視作一樁美談,已經下定決心記錄下來,在自己未來編撰的史書中大書特書,甚至有心再開一?列傳,就叫做“烈女列傳”。
四千裡尋夫,生死與共,沙場定情。
這是多麼唯美的故事啊!
如果可能的話,他還希望多了解一下兩人的往事,至少從劉徹賜婚開始,逐步解析兩人的心路曆程,順便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增添幾分家國情懷元素,讓這個故事完全超越男歡女愛的世俗境界,說不定可以傳唱千年。
史書未必需要太過嚴謹,也可以兼顧一下藝術性嘛。
不管彆人是怎麼想的,司馬遷堅持認為自己的辭賦天賦更加突出,決不能浪費了自己的藝術細菌。
至於父親司馬談的嚴謹要求,許多時候都在束縛他的發揮。
這也是司馬遷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因為之前編著的部分內容,已經全部被司馬談給焚燒了,還大罵他不尊重事實,侮辱了史官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
但司馬遷卻堅持認為,是父親司馬談不懂獨屬於史官的浪漫。
先秦時便有許多隻專注記實的史官和史書,除了被秦嬴政焚毀的六國史書,又有幾部流芳百世,為人們所傳唱,或有幾個史官留下了姓名?
不能為人們所傳唱,不能膾炙人口的史書,終究會被人們遺忘,無法長遠留存。
而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史書,才是人們愛看的,才是受眾最廣的,才有可能被人們口口相傳、津津樂道,順便也就記住了穿插於期間的真正存在過的曆史,記住這部史書,記住編撰史書的作者。
如果劉據知道司馬遷有這個想法,或許也會感歎司馬遷悟性過人,居然這麼早就領悟到了“新聞學的魅力”。
所以司馬遷知道。
他真正能夠編撰史書而不受影響的時候,應該在父親司馬談過世之後,否則他寫多少,司馬談就會燒多少,不過是空費精力、筆墨和竹簡罷了……
這可不是不孝,隻是理念不同,不與為謀罷了。
他又沒有公然忤逆父親,今後厚葬和守孝也絕不會打折扣,而且所做的一切也是為了光宗耀祖。
這難道還不是孝子?
……
數日後,大軍順利抵達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