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李陵的後車之鑒(2 / 2)

就算如此,李陵依舊不落下風,又在後續的戰事中陸續斬殺萬餘人。

匈奴單於實在奈何不了他,原本都已經打算撤軍。

此時李陵軍中一個投降匈奴的軍候對匈奴單於說明了李陵軍隊目前的情況,尤其言明李陵此行攜帶的五十萬支箭已經耗儘,很難再用強弩進行反擊。

於是匈奴單於提起精神再戰,這一次李陵果然無箭反擊,最終被俘。

而李陵被俘的地方,其實距離最近大漢邊塞已經隻有百餘裡,就這麼五千步卒在孤立無援、也跑不過騎兵的情況下,強行走了上千裡,斬殺匈奴過萬,不可謂不是悍將。

事實上,如果有大漢騎兵接應李陵,又或是箭矢能夠再充足一些。

他便斷然不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李陵被俘前也曾扼腕歎息:

“要是每人再有幾十支箭,也就可以逃回去了。”

而之所以沒有接應,一方麵是李陵自己有些過於立功心切,另一方麵也與李廣利、路博德等人的功勞、主從之爭有關,說出來都是人情世故。

不過劉據與李陵不同。

有了李陵的後車之鑒,他直接將兵馬翻了一倍,箭矢翻了十倍,就連戰車的數量也翻了五六倍。

匈奴單於十一萬騎兵都奈何不了李陵五千步卒。

那麼如今哪怕匈奴主力儘出,也同樣彆想奈何於他,就是一個射射射,讓麾下的兄弟們射到爽,射到個個賢者!

何況,他和衛青可沒有什麼功勞、主從之爭。

就算讓衛青舍命救他,衛青八成也不會皺一下眉頭,因此他絕對不會是孤軍奮戰。

因此這件事還真就是十拿九穩,幾乎不可能出任何閃失。

……

終衛青還是被迫接受了劉據的對策。

因為劉據完全是一副“你不接受我也鐵了心要去,不然一哭二鬨三上吊”的無賴嘴臉,根本就說不動。

當然,這其中也有衛青認可的地方。

無論是劉據的“將計就計”方略,還是各方各麵的細節安排,都充分顯示劉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的決定,而並非意氣用事。

另外,衛青也的確認為這是一個提前引誘匈奴主力決戰的好機會。

於是一個月後。

在與趙信城都尉互通數次密信之後,劉據終於得知了左賢王烏師廬到來的日期,也與趙信城都尉約定了接應的地點。

如此再過了半個月。

劉據親率一萬兵馬,攜帶大量箭矢與戰車出征,秘密駐於距離趙信城隻有四十餘裡的山坳之間,等待前來投降的趙信城都尉,或是等待匈奴的主力。

與此同時,趙信城內。

“我還當這個大漢皇子有多大的能耐,不過如此嘛。”

烏師廬勾起嘴角露出戲謔的笑容,站起身來對一旁的趙信城都尉道,

“他既然已經走進了墳墓,我也是時候秘密出城,親自率領匈奴大軍給他一些送去一些驚喜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