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再次沉默,咋感覺又被利用了,連感動都減輕了不少呢?
這個臭小子難道是想辦大事,卻又想儘量減輕劉徹的忌憚,至少使得“功高蓋父”的局麵來的再晚一些?
這麼一想倒也有些道理。
如此他這個病入膏肓的人擔下如此盛名與功績,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亦是劉徹最容易接受的結果。
不過再轉念一想,衛青還是覺得可以有其他的解釋:
比如這個臭小子是故意這麼說,讓他心安理得的接受安排……
不行了,頭忽然開始疼了。
以前怎麼沒覺得,這個臭小子居然是個比劉徹還深藏不漏的謎語人,聽他說話得如此費力去猜,猜來猜去還是感覺一語雙關。
如果這話不是湊巧說的,是不是說明他在某些方麵已經超越了劉徹?
可是如此可怕的成長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為何感覺僅是一夜之間的事?
不知劉徹下一次見到這個臭小子,得知這個臭小子已經變成了這樣,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又將作何感想?
不過仔細想想。
自己如今已經病入膏肓……劉徹如今也年近五十,隻怕就算不說,心中也在考慮,說不定會因此感到欣慰?
誰又說得準呢……
也就是衛青不知道劉徹可以活到六十九歲,劉徹自己也不知道,否則許多事情都會發生改變,許多想法也會與現在大有不同。
……
於是兩日之後。
經過簡單的修整,劉據與衛青合兵七萬,依舊以衛青為主帥,趁此次劉據在趙信城外大破匈奴主力的餘威向匈奴新龍城挺進。
此次戰事已經隨著自趙信城逃走的匈奴人傳到了新龍城。
如今新龍城內已是人心惶惶,從烏維單於到諸侯,再到裨王,再到臣民,幾乎每一個人都陷入了無形的恐慌。
就連新龍城上空飄蕩的雲彩,仿佛都自帶了絕望的氣息。
“什麼,漢軍才殺了本天子的兒子,緊接著便又發重兵前來攻打龍城?!”
烏維單於此刻的表情生動演繹出了什麼叫做悲憤交加。
就算是當年的漠北之戰中,匈奴被漢軍陣斬七萬餘眾,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霍去病還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烏維單於也未曾感到如此悲憤與絕望。
儘管那時單於還不是烏維,而是他的父親伊稚斜。
不管怎麼樣,那次漢軍的損失也不小,至少達到了三成。
而這一次,六萬匈奴主力精銳圍困一萬漢軍,還是出其不意的設計,竟幾乎打了個全軍覆沒,連自己的兒子烏師盧都賠了進去。
最重要的是,聽說漢軍的陣亡人數也就幾百,哪怕加上傷者都不超過一千。
這是何等可怕的戰鬥力,這仗真的能打?!
“回、回單於的話,屬下探得的消息是,這回漢軍不但發了七萬大軍,還是由漢朝的大將軍衛青親自領兵……”
報信的官員不敢多說,卻又不能不說,隻得硬著頭皮堅持稟報。
“漢朝欺人太甚!”
烏維單於這回倒沒有掀桌子,因為他的心底已經沒有了掀桌子的底氣,
“他們已經占據了右部,又下了趙信城,還殺了本天子最喜愛的兒子,難道他們還不滿足,非要將我匈奴亡國不成?!”
那可是六萬匈奴精銳騎兵啊!
是將單於部和左部的精銳全部集結在一起,才勉強湊出來的家底,真要說戰鬥力的話,堪堪超過此前匈奴時常號稱的十餘萬大軍啊!
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沒了,他現在就算再緊急拚湊,也斷然湊不出這麼多精銳。
而現在讓他緊急調集軍隊,大概也就能再勉強湊出個十萬大軍。
不過這支大軍
的戰鬥力肯定也比不了那六萬精銳……
最重要的是,一萬漢軍便可打敗六萬匈奴精銳,如今前來攻打龍城的漢軍達到了七萬,匈奴又要多少軍隊才能與其爭鋒?
這臨時拚湊的十萬大軍顯然有些不太夠看……
“……”
一旁的衛律此刻亦是心急如焚。
劉據說要將匈奴亡國滅種,他果然說到做到,如今距離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近。
當然,他並不是擔心匈奴的存亡,而是在擔心自己的處境。
想想此前趙信的下場。
衛律完全可以想象自己一旦落入劉據手中,會落得一個怎樣的下場。
直到現在衛律也沒明白自己究竟哪裡得罪了劉據,劉據此前為何要坑害自己,最終逼的自己不得不投降了匈奴。
難道這是一項考驗?
隻有經過了生死考驗的人,才能夠拿到劉據的“西域土特產”。
東方裕和趙謙都通過了考驗。
而自己因為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便是沒有通過劉據的考驗,最終隻能與匈奴一同共生共滅?
天下果然沒有白拿的“西域土特產”。
不過衛律肯定不會就此認命,他現在越發認定西遷才是匈奴唯一的出路,也是自己唯一的生路。
於是略作沉吟之後,衛律終於還是冒著被悲憤交加中的烏維單於遷怒的風險,上前一步諫道:
“單於,小人鬥膽再提西遷之事!”
“即使單於要殺小人,即使匈奴臣民憎恨小人,小人也不得不說!”
“如今漢朝疑似有了新的練兵辦法,使得漢軍人人彪悍難敵,以一萬敵六萬亦絲毫不落下風,現在又有七萬大軍前來攻打龍城,試問單於該如何抵擋?”
“若能抵擋倒還好說,若是抵擋不了,隻怕匈奴僅剩的騎兵也將全部葬送。”
“屆時匈奴隻有亡國滅種一途可走,怕是永世再無東山再起之時。”
“與其如此冒險,倒不如效仿當年被匈奴打敗的大月氏,他們西遷翻過蔥嶺便得了安生。”
“若我匈奴保存力量暫避漢軍鋒芒,匈奴軍隊雖不是漢軍敵手,但對付大月氏那樣的手下敗將必是手到擒來,如此才有卷土重來之日!”
“懇請單於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