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有趣!原來如此。”杜期發出暢快的笑聲,顯然是懂了其中道理。
“嘿,杜老頭,讓我試試,”王昌見杜期玩得高興,像是有什麼大發現似的,他趕忙從杜期手中奪過木刀,自己揮舞起來。
一連揮舞幾下,感受到了那股力道的王昌霎時間就陷入了沉思,就連手中的木刀被人奪走都沒在意,王昌作為都水監的大匠,與其他大匠的一個重大區彆就是他們所進行的大部分工作,其實是對先輩治水的理論總結。
回憶起公孫度所講的內容,與自己剛才的親身實驗結果,王昌的腦子不時冒出‘速度’‘壓力差’幾個詞。
“原來是這樣,我知道束水衝沙的原理了。還有那些黃河渠口設置背後的原理也是如此,不同流速下的壓力差,哈哈,原來如此!”王昌就像一個發現了寶藏的小孩,歡呼起來,不在意其他人怪異的眼神,自個跑回去翻起攜帶的治水典籍,開始對照典籍核實自己的猜想起來。
而此時在場的各位大匠在親身體驗過伯努利效應後,一麵驚歎自然的神奇,一麵表示這種帆形是小問題,隻要材料足夠,一天就能做出來。
隻是開始加工前,杜期好奇問道“主公這帆,是何名稱?”、
孫度搓著下巴思索道“既然這是利用飛機機翼原理製成的風帆。”接著他一拍手,對杜期道“就叫翼帆吧!羽翼的翼。”
工匠們聞言,細細想來,這帆麵的確與飛禽的展翼有些相似,都大聲讚道“好名字!”
事實證明,無需一天,十幾個手腳伶俐的匠人,分工明確下,使用庫存的木料和帆布,不到一個時辰,就按照公孫度的設計,將翼帆給製作了出來。
隻是這帆並不大,僅是用在小船上做風帆試驗的。
一個剛剛通過揮舞木刀,領略了何為伯努利效應的船匠自告奮勇,承擔起了試驗任務。
試驗船不大,不過也正是因為小,才能在眾人的合力之下通過岸邊的木架,三兩下就給小船更換好了桅杆和船帆。
桅杆和船帆剛一裝好,船匠二話不說,摩拳擦掌的就上了船,顯然,對於這種突破性的帆形,作為船匠是極為興奮的。
小船船頭留一個水手掌舵,船匠在船中掌帆,還有一個人員測速。
此時的海員已經有成熟的測速方法了,那便是流木法。
流木法實際上以木片作為參照物,放置於帆船外舷下,船員與舷側木片同時齊跑(由船頭至船尾)到達,航速為1正更(60裡)。如果人至船尾,木片至船中線(為未更),航速實為30裡。木片至船尾,人至船中線(為過更)航速為正更1倍。
但是這種方法太麻煩,其中涉及了更這個計時單位,即一柱線香的時間,這其實是這時代的計程方法,用於計速度不夠精確。
公孫度倒是臨時想了個辦法,他讓舵手在船頭扔木塊,測量員在船尾,自木塊入水時在心中大聲數數,直到木塊抵達船尾為止,並且將計的數字記錄在冊,抵岸後再根據船身的長度,以及測量員計數的速度,就能大概算出來船的速度。
這方法誤差其實也大,隻是相比於這時海船的30-60-120裡的速度值,要精確那麼一點點。
卻見那船匠上了小船,也不用等待離岸風,直接將帆麵調轉,斜麵迎著恒定的西北風,憑空升起的推力霎時間推動著小船飛速離岸。
“喲謔~”船匠大喊一聲,顯然也被這股突然而起力道嚇了一跳,不過反應過來後就是止不住的興奮大叫,接著他不時調整風帆角度,試圖激發這帆的最大推力,舵手也是個老練的,配合著他不停轉向以保持船身的受力平衡,小船輕快地在海灣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驚得碼頭附近的水手連連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