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士人【求追讀!!】(1 / 2)

渤海洋麵上,西北風若風神守信一般,恒定的刮個不停。

果如老海賊王馳所言,十月後,正是刮西北風的時節。

船隊已經越過了渤海海峽,船上新裝的翼帆借著西北風的力道,筆直的載著一行人向著遼水入海口而去。

概因遼東半島的走勢與渤海海峽一致,皆為西南-東北走向,故而隻要西北風不停,這條航路就是順風。

而船上的公孫度正在做著自己上任前的最後準備。

他將一張白紙鋪在案件上疾書,同時也在梳理自己的思路。

這紙還是他們路過掖國境內時所購,是臨朐特產,當地人稱之為左伯紙,乃一名叫做左伯的書法家所發明。

自蔡倫改進造紙術,讓紙張正式作為書麵材料使用以來,已近百年時光,造紙術在當年漢和帝下令推廣之下,天下各州就地取材,讓紙張製造發揮出了不一樣的生機。

益州使用竹木作紙,紙麵有紋路,其紙緊薄均勻。揚州使用山中藤皮作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荊州以稻草作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而其中最優的,則是北方以桑樹莖皮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

而桑皮紙中最佳者,則是這東萊左伯所造,紙麵潔白、細膩、均密而色澤光亮,世稱‘左伯紙’。

而公孫度記憶中古代都是黃麻紙,則主要源於對遺存的古代書法作品之印象,那是要到晉代時,為了保存書法文藝作品,延長紙張的壽命,才發明了染紙技術,其目的是使紙張的壽命增加,且防蟲防蛀。

中國古代匠人並不是傻子,並非意識不到白紙在書寫上的好處,隻是因為後來文藝市場上對於紙張耐存儲的要求,以及貴族市場利潤的驅使下,才轉變了技術研發方向。

也就是說不是古代沒有白紙,而是我們能看到的,保存下來的古代紙張,都是經過染紙處理過的黃紙。

而且,與後世大路貨的紙張完全不一樣,這種完全手工製造的紙張,紙麵細膩到愛不釋手。即便工藝達到了這種程度,匠人花費了無數心思,紙張的價格還是低廉的,相比較可以直接當作貨幣使用的絹帛,紙張依舊是廉價的。

公孫度在紙張上列舉出了自己目前的技術儲備:

重工業:青銅鑄造工藝、精密儀器加工工藝、冶鐵業、兵器製造【金屬加工+木材加工+毛皮加工】

輕工業:桑麻紡織、木材加工

建築業:磚石燒製、陶器製造

畜牧業:苜蓿種植、人工授精、青貯

農業:七腳耬車,大型鐵犁,二牛一人耕地【遼東目前還是二牛六人的落後方法】

造船業:平地沙船的製造技術,翼帆,【其他有待開發】

....

其中許多的行業相互交叉,互相影響,公孫度凝思許久還是在冶鐵業上畫了一個圈,在將來,不論是軍事,還是農業都少不了大量質優價廉的鐵器參與。

而在案幾上的另一端,堆滿了大小圖紙,那是公孫度再次撿起了自己大學時期的所學的機械製圖手藝,將一些機床圖紙給畫了出來,許多的零件並不精準,但是原理清晰,難度隻是在於此時匠人的金屬加工精度而已。

讓公孫度相當驚訝的是,目前的首飾匠人們已經開發出了不少的手動機床,比如古人常講的玉石加工過程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打磨這類不斷重複的工作早就被匠人們用手工工具加以替代,在公孫度與匠人的交流中得知,他們的機床基本是私人定製,根據各自不同的習慣製造,有的是以手轉動為動力,有的則是利用腳踩踏板輸送力道。

並且匠人們信誓旦旦保證這類工具並不是此時才有,早在先秦呂不韋為相,主管軍備製造業時,就已經大量使用機器用於弓箭、勁弩等裝備的製造上了,洛陽城的匠人們的傳承,也是傳自前漢的少府,而前漢少府,則是傳自秦代將作。

所以,公孫度的這類機器並不會讓那些匠人陌生。相反,不熟悉此世的各項工藝的公孫度還期待著這些大匠對他設計的改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