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 16 章(1 / 2)

[]

第十六章

“爺,今日帶您看到的一切,就是我送您的生辰禮物。”

“禮從何來?”胤禛不解。

“爺以為眼下眾皇子所憑為何?太子和直郡王靠的是八旗和宗親的心。禩貝勒靠的是漢臣和新一代權貴的心,這些爺都還沒有。今兒宜修鬥膽給爺指條道,這世上唯一能與這兩者抗衡的,便是這萬萬百姓的心。”

胤禛思考了起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是知道的。但咱們滿洲人非他漢人,更何況這個國家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親貴大臣的手裡。皇阿瑪隻怕為了平衡各方權益,漢人的想法會排在最後啊。”

宜修搖了搖頭,不答反問,“爺可知曉萬歲爺為何不許諸皇子多接觸漢習?”

“自然是怕咱們背離了祖宗,被漢人同化。”

“這隻是一層。”

“哦?但請側福晉指點。”胤禛笑道。

“這漢人重儒道,師生的締結方式有多種多樣,這師門又會緊緊地擰成一股繩。這才是萬歲爺心中症結所在。”胤禛聞言收起了笑意,正色起來。

宜修再道,“在漢臣眼裡這是尊師重道,可在萬歲爺眼裡這叫結黨營私。皇阿瑪既有此心,那真的不會介意太子爺直郡王和禩貝勒所交何人?他們為他說話在妾看來,不僅不是優勢,反而是他們最大的劣勢。更何況,這些人站隊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今日幫了皇子,明日就成了權臣功臣。皇阿瑪要選的接班人,不是一位傀儡皇帝,而是一位有自己想法,能把大清傳承下去,流傳百世的明君,沒有什麼比民心更適合做政權傳承的載物了。”

胤禛心裡已認可大半,問道,“可這八弟素有‘八賢王’之稱,豈不是已得民心?”

“這八賢王的美名不過是漢臣和文臣所書或文章或歌謠於民間傳唱罷了。哪怕有九爺時常給他貼補,接濟貧民和難民,這詞也唱不到百姓心裡去。妾前段時間已命戴鐸實在的查過,這人頭稅固定以後,街上常有草席一裹四處亂扔的女童屍體,人是多生了,但百姓手裡沒地,養不起,竟有不少村裡稍有欠收便易子而食,各地官方私定火耗銀子,多數地方每兩銀子征收火耗四五錢,竟是把百姓扒的皮都不留,百姓私自做買賣幾乎是沒了活路。油水都被官員一層一層收走了,導致地方上交不來稅銀,又得想辦法再刮一層百姓的骨血。”

胤禛驚道,“竟有此事?”

“爺有所不知,這京城的宅子多數是內務府及八旗統領衙門所有,隻有少數私宅那都是家境殷實之人才能有的。京城連下人都養的白白胖胖,您這樣的皇子又如何得知天下百姓真正過什麼樣的日子?哪怕因著辦事到了地方,也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絕無錯漏的。爺您認為,這文人的史書工筆和百姓的口口相傳哪個更有影響力?這滿人是大清的黎民百姓,漢人也是大清的黎明百姓,何況這滿人與漢人相比,才有幾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爺我隻說,您若真的給他們一條活路,那他們定然千秋百世記著您,歌頌您啊。這多少史書上蒙了冤的好官善人,抵不過百姓的悠悠之口,都得以洗清冤屈,萬古流芳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